2025年8月,阿拉斯加的“普特会”余波未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短短24小时内展开了一场密集的电话外交。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集安组织成员国,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陆续接到了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电话,普京向他们介绍了与特朗普会谈的成果。
然而,在这份电话名单中,有一个重要的国家没有出现,那就是中国。这一空缺很快被西方媒体炒作成“中俄关系出现裂痕”的信号,但实际上,情况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复杂。
普京的电话外交背后,实则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阿拉斯加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出乎意料地宣布,决定暂时不对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能源进口国加征关税。普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美俄谈判中的一项有利信号,对俄罗斯而言非常重要。俄罗斯的智库甚至警告称:“如果刺激特朗普的情绪,可能带来的风险远大于通报中国的情况。”
普京选择暂时保持沉默,实际上是为了给美俄谈判留出空间。毕竟,特朗普曾因为一张“美军士兵跪地为普京铺红毯”的照片,在国内遭到猛烈批评,甚至被视为“叛徒”。
普京打出的电话顺序,可以看作是地缘政治的教科书。首先,他致电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是欧亚经济联盟的核心成员国,和俄罗斯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接下来,他又拨通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电话。白俄罗斯在俄乌战场北翼的防线至关重要,俄罗斯的军事基地也驻扎在该国。
普京的外交触角还延伸到土耳其和匈牙利。土耳其把控着黑海的战略要道,而匈牙利则是欧盟内部的“亲俄孤岛”。在48小时内,普京接连与八个国家进行了通话,唯独跳过了中国。原因很简单,中国不仅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更是稳定国际大局的重要“压舱石”,而非单纯的“灭火器”。
看似冷淡的“缺席”背后,实际上是中俄深度绑定的体现。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突破1300亿美元,本币结算比重已超过70%,双方的能源交易几乎绕开了SWIFT系统。在军事领域,中俄海军在日本海举行了“海上联合-2025”演习,双方的指挥系统也实现了互联互通。
在普京访美前,他曾专门致电北京,向中方承诺无论美俄谈判结果如何,中俄关系绝不会动摇。中方也用简短而坚定的18个字回应:“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坚持一贯立场。”虽然电话可以暂时不打,但中俄的合作和对话却丝毫没有停顿。
8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率领代表团飞往北京,肩负三项重要任务。首先,他将向中国传达美俄之间的秘密会谈内容,包括特朗普默认的“乌东地区领土让步方案”和普京提出的“由中国主导的乌克兰安全担保”细节。其次,沃洛金还将为普京即将到来的访华之旅做准备,协调好8月31日普京为期四天的访问议程,涉及远东地区120万平方公里特区的开发、能源管道建设以及军工技术合作等重点问题。第三,沃洛金还将同步更新东北亚地区的局势变化。他刚刚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向金正恩转达了对军事援助的感谢。
普京为何暂时没有与中国通话,还涉及一个重要的因素。中方早已看清问题的根本:“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中方始终坚持认为,乌克兰问题不仅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争端,它与美国、欧洲、北约乃至全球能源供应链都紧密相关。普京如果过早让中国介入具体细节,必然会激起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介入,打乱美俄之间的谈判节奏。
如今看来,普京的战略已经逐步清晰。首先与特朗普达成领土框架协议,然后再邀请中国作为停火协议的“担保人”,这是普京步步为营的战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