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三国,博大家一笑)
建安十三年的长江,水汽裹着血腥味漫开。
曹操站在楼船甲板上,望着对岸连营的火光,酒盏里的酒晃得人心慌。
他刚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可最让他睡不踏实的,不是烧了半边天的火光,而是东吴那个穿青衫的年轻人。
您道这年轻人是谁?正是周瑜周公瑾。
那会儿诸葛亮刚跟着刘备来东吴"借东风",在柴桑城里跟一帮老臣斗嘴皮子。
可曹操不一样,他打了一辈子仗,眼里最揉不得沙子的是战场上的真本事。
周瑜呢?二十一岁就当上了建威中郎将,孙策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公瑾",赤壁战场上,东吴水军的战旗往哪指,全凭他腰间那柄剑。
曹操不是没听说过孔明的名字。
之前在隆中,水镜先生司马徽提过"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那时候孔明还蹲在南阳种地呢。
等曹操大军压境,刘备被撵得像丧家犬,这才派诸葛亮来求救。
在曹操看来,这不过是"穷途末路使的缓兵计"。
你说孙权会为了个卖草鞋的远房亲戚,把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押上去?
所以他更盯着周瑜。
开战前曹操派人去劝降,周瑜回信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这话明着是骂曹操,暗里是告诉孙权:我周瑜才是您最该防的人。
曹操看了信,拍案大笑:"孤意已决,非为袁氏报仇,直欲取江南耳!"
可笑着笑着,他捏着信纸的手就紧了,能让孙权托付生死的人,能是等闲之辈?
赤壁那把火,烧得曹操有点懵。
他望着江面上飘着的焦黑船板,突然想起周瑜在战前宴会上说的话:"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那时候曹操只当是年轻人的狂,可等黄盖的火船撞过来,他才明白,这哪是狂?分明是算准了他的连环船、算准了东南风、算准了他军中多北方人晕船的弱点。
战败后曹操跑回许昌,有天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叫人把《孙子兵法》拿来看看。
烛火下他突然笑出了声,当年孙武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自己倒好,把周瑜当成了第二个袁绍。
袁绍好谋无断,周瑜呢?
少年持重,连火攻都算得分毫不差;袁绍麾下有颜良文丑,周瑜身边有程普黄盖,哪个不是能征惯战的狠角色?
至于诸葛亮?曹操后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提过"刘备吾俦也",可对诸葛亮只字未提。
倒不是轻视,实在是那时候的孔明,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善治国"的书生。
就像咱们现在看别人朋友圈,人家晒个做饭的照片,你顶多夸句"手艺好",可要是人家晒出个诺贝尔奖证书,你才知道人家藏得深。
曹操和诸葛亮真正的对手戏,要等几年后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才会拉开帷幕。
那会儿的孔明,已经不是当年在柴桑城里替刘备跑腿的"卧龙"了。
所以您看,赤壁江风里站着的两个聪明人,曹操盯着的是眼前最锋利的刀,诸葛亮藏着的是鞘里未出鞘的剑。
这不是谁更厉害的问题,是战场上的棋,落子各有章法。
就像咱老百姓说的:"打架先看对面拿的是擀面杖还是青龙偃月刀"。
曹操怕周瑜,怕的是那把已经砍到眼前的刀;至于那把还在鞘里的剑?等它出鞘那天,自有另一场风云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