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世界一片狼藉。
80年后的我们,仍在不止一次地“复习”这段历史。
那些惨痛的创伤和教训,对和平年代的我们依然重要。
因为,它不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是早就融入了城市的肌理和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记忆。
假如城市会说话,它会怎么讲述80年前的故事?
在 「未读·未知文库」的新书 《二战危城蒙太奇》里, 世界史研究者,英语、德语译者陆大鹏,以“现场走访+历史再现”的复合视角和“蒙太奇”式的写作手法,带我们穿越时空,探访那些与二战命运深度绑定的城市。
陆大鹏|著
未读·未知文库|出品
01
中华门下的血色记忆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 中华门城堡始建于明初,是南京城老城区的正南门,在南京各城门中最为高大雄伟。
站在20多米高的中华门城门顶端,向南俯瞰,下方便是长干桥,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而在几十年前,此地被战火吞噬。
中华西门今昔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军希望希望攻占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从而快速终结战争。
蒋介石觉得,从淞沪战场撤下的部队损失惨重,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严重匮乏;但是,要不战而放弃首都,又实在是奇耻大辱。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作战组组长刘斐中将这时建议:“用12至18个团象征性地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
于是,蒋介石任命 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进行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2日,长江天险江阴要塞陷落,南京门户洞开。
日军调用山炮轰击、战机轰炸、工兵爆破、步兵冲锋等多种方式展开猛攻,中国守军顽强反击,但伤亡惨重。
12日,雨花台陷落,驻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中华门城堡内部马克沁重机枪阵地
这时,唐生智出示了蒋介石的撤退电令,要求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
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然而,命令传达出现大问题,大部分都没有遵照执行。
接到撤退命令的守军全面溃退,未收到命令的部队还在死守阵地,在日军的追击下,守军在城门处形成了致命拥堵,数百人在毫无秩序的相互踩踏中丧生。
更添混乱的是,驻守城门的第36师督战队因未接到撤退令,误将溃兵当作逃兵处置。沟通失误导致守军向人群开火,死伤枕藉。
即使是抵达下关,溃兵也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混乱”:为了争夺有限的渡船,人群爆发激烈争斗,部分超载船只尚未驶过2千米宽的江面便已倾覆,而临时捆扎的木筏大多在急流中解体。
无数无法登船的士兵抱着原木、家具残骸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很快就被激流吞噬或冻僵溺亡。
至12月13日下午,完成合围的日军开始从两岸向渡江军民射击,绝望的幸存者只得折返城内。
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浩劫。
02
德军的脊梁在这里被打断
斯大林格勒今天的名字是伏尔加格勒,顾名思义,位于伏尔加河之滨。
它虽然不算一线城市,哪怕在今天,人口也只有100万,但是毕竟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名字命名,象征意义重大。
伏尔加格勒的标志性巨型雕像《祖国母亲在召唤!》
希特勒相信,如果能打下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的威望就会一落千丈,苏联人的士气也会跌入低谷,德国就赢了。
所以,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非要占领这座城市不可。
9月11日,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被任命为苏联第62集团军司令员,负责斯大林格勒城区的防务。
临危受命时,方面军首长赫鲁晓夫问:“崔可夫同志,你如何理解自己的任务?”
崔可夫回答:“我们将誓死保卫这座城市,要么守住它,要么战死沙场。”
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新到前线的红军士兵的平均生存时间竟然不到24小时,军官到了前线之后平均活不过3天。
刻有第227号命令的雕塑
为了让德军的空军和炮兵发挥不出优势,红军把楼房、工厂、仓库、民居和办公楼全都转变成防御据点,布满机枪、反坦克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和战斗小组。
哪怕是在一套面积很小的公寓房之内,也可能发生多次惨烈的争夺。
这当中最著名的当属 “巴甫洛夫大楼”,巴甫洛夫中士率领20多人,在敌人的重重围困和不断猛攻之下,坚守市中心伏尔加河畔的一座公寓楼长达60天之久。
巴甫洛夫大楼今昔
经过三个月的血腥杀戮和缓慢而代价昂贵的推进之后,德军最终到达伏尔加河岸,攻占了 90%的已经残破不堪的市区,并将残存的守军切割成两半。
但因为补给线太长、太脆弱,第6集团军已经精疲力竭。 11月19日,苏联红军在整个苏德战线的中路和南路同时发动大规模反攻。
1942年冬至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大批德军或冻死,或饿死,或死于疫病。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相关作战中有80万人伤亡,9万人被俘。东线战场从此攻守易势。
因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03
波兰家乡军的抵抗
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占领之后,在波兰境内还活跃着 “家乡军”,也就是 波兰爱国者组成的地下抵抗力量和游击队。
华沙起义博物馆
波兰家乡军在巅峰时期成员达40万,是一支相当强大的抵抗力量。
他们“扒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据估计, 所有前往东线的德国运输车中有八分之一因为波兰家乡军的活动被摧毁,或严重延误。
波兰家乡军战士
1944年7月,苏联红军兵临华沙城下,波兰家乡军在华沙发动起义,准备赶走德国人。
波兰家乡军在华沙有25000人,战斗打响后还有很多市民志愿参加,最后总数达到将近5万人。
波兰爱国者纷纷动员起来。医生护士在急救站守候,神父为起义军祝福,冶金工人成为军械匠,自制火焰喷射器和冲锋枪,用罐子和未爆炸的德军炮弹和炸弹制作手榴弹。餐馆为起义军将士服务,年轻姑娘当担架队员,小男孩志愿报名担当传令兵,街上到处贴了“每个德国人一发子弹!”的标语。
波兰家乡军的铜制战斗徽章
8月2日至3日两天,起义军四处攻击德军据点,但是因为缺乏重型武器,无法摧毁钢筋混凝土工事,起义军伤亡惨重,战斗结果令人失望。
华沙起义的消息一传到希特勒耳朵里,他立刻任命参与过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党卫军高级将领 巴赫-齐勒维斯基为华沙城防司令,负责镇压起义。
德军实行焦土政策,用重炮摧毁家乡军用作掩体的建筑,大量屠杀战俘、平民和医院里的伤病员。
10月2日,起义军与德军签订停火协定。同日,波兰代表在德军司令部签署了投降书。
波兰起义军投降后,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全城85%的地方都被毁坏。
纳粹党卫军将华沙犹太人押往集中营
如果街道会说话,它们会如何讲述80年前的故事?如果城墙有记忆,它们会刻下怎样的伤痕与荣耀?
跟随陆大鹏的脚步与镜头,从格但斯克打响二战第一枪的西盘半岛,到南京城墙下悲壮的中华门;从柏林希特勒沉寂的地堡,到阿纳姆虞美人花盛开的空降兵墓园……通过大量一手影像,直观感受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即可下单
9月5日(周五)晚上19:30, 《二战危城蒙太奇》作者陆大鹏将和 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普通读者长社,与大家共同探讨,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何仍需重返这些“危城”?历史的伤痕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欧洲与世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平的珍贵?
这是一次为历史爱好者、旅行者、以及所有对战争与和平抱有追问的人准备的深度对谈。
让我们一同启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完成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
主 题
穿越时空的对话:二战危城八十年
——《二战危城蒙太奇》新书分享会
时 间
9月5日(周五)19:30
地 点
三联韬奋书店(成都窄巷子30号)
分 享 嘉 宾
陆 大 鹏
世界史研究者,英语、德语译者。著有《德意志贵族》《巴比伦怪物》,译有《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等。获誉有《北京青年报》2015年度译者,《经济观察书评》2015年度译者,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6年度文学翻译奖,《新周刊》2018年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2023年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
主 持 嘉 宾
长 社
北大历史系毕业,普通读者。躲避在体制里偷偷做一点点有可能有价值的事。
报 名 方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