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啊!印度总理莫迪对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所采取的“首轮具有实质性”回击政策,竟然采取了“无差别覆盖”策略——不仅影响到美国的Nike、李维斯(Levi Strauss),也波及欧洲的Zara、H&M和日本的优衣库。
那么,莫迪的反制面为何如此宽广?
美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已逐渐由合作转向摩擦,双方在多个经济领域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这一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
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从印度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直接冲击了印度相关行业的出口利益。作为回应,印度于次年宣布对包括苹果、杏仁、豆类等在内的28类美国商品加征进口关税。
拜登执政后,尽管在言辞上倾向多边主义,但在实际政策中并未完全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美国继续对印度施压,要求其进一步开放市场,尤其在农业、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等领域。
而随着特朗普再度入驻白宫,美国政府先是凭借所谓“对等关税”对印度商品加征26%关税,后又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追加25%关税——合计税率已不低于50%。尽管莫迪多次试图通过协商化解争端,但美方并未予以积极回应。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对本土产业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莫迪政府面临平衡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的双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印度推出了一项看似矛盾的政策:
在将售价低于29美元的服装消费税降至5%的同时,却将售价超过29美元的服装与鞋类税率大幅提高至18%。该政策表面上是一项旨在简化税制、刺激大众消费的国内税收改革——鼓励消费者更多购买印度制造的产品。
售价超过29美元的服装市场基本被外国品牌占据,莫迪提高税率显然意在保护本土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税收调整并非仅针对美国品牌,而是无差别地影响了所有在印度市场销售高价服装的国际企业,包括欧洲的Zara、H&M,日本的优衣库,以及美国的Nike、Gap等知名品牌。
既然是回应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印度为何采取这种看似“无差别”的攻击方式?其背后实则是印度政府深层的战略考量。
首先,从贸易反击的角度看,印度选择了一种更为精巧的非对称反击策略。直接针对美国特定商品加征关税可能引发更激烈的贸易对抗,而通过对所有外国服装品牌进行税收调整,既能实现施压目的,又避免了正面冲突。
尽管打击面广泛,但其重心仍是美国。原因在于,美国服装零售业在印度市场布局深远,这些企业利益一旦受损,便会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为印度在贸易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
其次是借力打力。通过将欧洲和日本企业也纳入打击范围,印度扩大了受影响的企业群体,从而试图迫使这些国家间接影响美国政策,构建起一个多国企业联盟,共同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当这些跨国企业的利益同时受损时,它们可能形成联合游说力量,共同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其调整对印贸易政策。印度似乎在反问:西方国家不是一直宣扬自由贸易吗?现在该是拿出实际行动维护这一体系的时候了。
该政策更是莫迪“印度制造”战略的重要一环
印度本土服装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急需在中高端市场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国际品牌在印度市场的强势地位,严重挤压了本土企业的成长。通过提高国际品牌的运营成本,印度政府实质上是在为本土企业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
这类保护主义措施短期内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上涨,但从长远看,有助于培育本土产业链的成长与升级。另一方面,该政策也反映出印度对自身消费市场吸引力的高度自信。
尽管税率提高,印度仍相信这些国际品牌不会轻易退出这个拥有14亿消费人口、中产阶级不断扩大的巨大市场。这种信心支撑印度在贸易谈判中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的做法体现了一个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既遵循国际贸易规则的基本框架,又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将国内税收政策与国际贸易战略相结合,印度成功将一个看似内政的议题转化为国际博弈的筹码。
然而——这个“但是”非常关键——该策略也伴随显著风险。首先,可能引发更多国家的反制措施,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其次,高税率最终会由消费者承担,可能抑制国内消费活力。此外,过于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也可能影响印度吸引外资的整体环境。
总而言之,印度借助对服装行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实施了一次精心设计的多目标战略行动。既回应了美国的贸易压力,又保护了本土产业,同时还巧妙将第三方势力纳入博弈格局中。这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政策设计,折射出一个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博弈中日益成熟的外交智慧与战略思维。
在未来全球贸易格局持续演变的背景下,印度这种兼具防御性与进攻性的策略选择,无疑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