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耶稣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犹太人出身的先知,出生在大约公元前6年左右的伯利恒,那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控制了犹太地区。他从小在拿撒勒长大,家里是木匠家庭,父亲叫约瑟,母亲是马利亚。耶稣成年后,大概公元27年或28年开始公开传道,那时他三十岁出头。他在加利利地区活动,招募了十二个门徒,教导大家悔改、仁爱、爱邻舍这些道理,还做了不少医治病人、驱除恶灵的事。这些行为让他在犹太民众中名声大噪,但也惹来了犹太宗教领袖的注意。
耶稣被视为犹太人的先知,主要因为他的教导和行动都根植于犹太传统。他引用旧约经文,宣讲天国信息,强调道德原则,比如登山宝训里那些关于宽恕和谦卑的教诲。许多犹太人把他看成是先知,甚至是弥赛亚,就是他们期待的救世主。但问题就出在这里,犹太社会那时分派系,有法利赛人、撒都该人、艾赛尼派,这些群体内部有分歧,但耶稣的出现挑战了他们的权威。他批评法利赛人的伪善,说他们外表虔诚内心却不义,还在耶路撒冷神殿驱赶兑换银钱的商人,这直接触动了神殿的经济体系和祭司们的利益。
犹太领袖为什么想杀害耶稣呢?从历史资料看,主要不是因为他教导仁爱,而是他的行为被视为威胁社会稳定。公元30年春天,耶稣在逾越节期间进入耶路撒冷,民众欢迎他,这让祭司长该亚法和公会成员不安。他们担心耶稣的追随者太多,会引发骚乱,尤其在那时候,罗马统治下,任何动荡都可能招来罗马军队镇压。犹太公会是犹太人的最高法庭,由70人组成,包括祭司和长老,他们的任务是维持秩序,避免罗马干预。该亚法是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他知道直接处理耶稣麻烦大,就派人调查,结果利用了犹大的贪财,让他以30枚银币出卖耶稣。犹大这个门徒,后来因为背叛被世人唾弃,自缢而亡。
逮捕耶稣后,犹太公会审问他。先是带到亚那那里,亚那是该亚法的岳父,然后到该亚法宅中。公会指控耶稣渎神,因为他自称是上帝之子,这在犹太律法中是重罪,按摩西律法该用石头砸死。但历史学家指出,那时犹太公会没有判死刑的权力,只有罗马总督才有。公会给耶稣定的罪是渎神,但他们没法执行,就把案子转给罗马总督彼拉多。
这里就转到叛国罪了。为什么罪名变成叛国呢?因为犹太领袖狡猾,他们知道罗马人不在乎犹太宗教纠纷,但对政治威胁敏感。该亚法他们对彼拉多说,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王,这暗示他想推翻罗马统治,是叛逆罗马帝国的罪行。在罗马法中,宣称自己是王,尤其在罗马省份,是大逆不道的,属于叛国或煽动叛乱。耶稣的教导提到“天国”,但在罗马人眼里,这可能被解读为建立新王国,威胁皇帝提比略的权威。历史资料显示,彼拉多在公元26到36年担任朱迪亚总督,他权力大,能直接处死人,但也和犹太人关系紧张,因为他曾把皇帝画像挂在耶路撒冷,触犯犹太禁忌。
彼拉多审问耶稣,问他是不是犹太人的王。耶稣的回应是他的国不属尘世,但这没完全打消彼拉多的疑虑。他先把耶稣送给希律安提帕,加利利的统治者,因为耶稣来自加利利。希律审问后,没找出罪,就嘲弄耶稣,让他穿奇怪衣服,戴荆棘冠,送回彼拉多。彼拉多觉得耶稣没犯大罪,但面对犹太领袖和人群的压力,他玩了个把戏,利用逾越节惯例,让民众选释放耶稣还是叛乱分子巴拉巴。结果,人群选了巴拉巴。彼拉多洗手表示与己无关,但还是下令鞭打耶稣,然后交给士兵执行死刑。
耶稣被钉十字架,这是罗马对叛国罪的常见刑罚。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他挂在十字架上,死去。尸体被门徒取下,安葬在岩洞墓中。历史学家如约瑟夫斯,在公元93年写的《犹太古史》中提到耶稣被彼拉多处死,这证实了罗马的角色。但福音书和早期基督教传统越来越把责任推给犹太人,减少罗马的罪责。这导致后世的反犹主义,把犹太人集体称为“杀基督者”。
学者们怎么看呢?像巴特·埃尔曼这样的历史学家说,耶稣被钉十字架是最可靠的历史事实,因为早期基督徒不会编造这么耻辱的死法。他认为耶稣被罗马处死,是因为被视为国家敌人,叛国罪是政治指控。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指出,犹太领袖嫉妒耶稣的影响力,但真正执行的是罗马,十字架是罗马刑具,不是犹太的。盖萨·维尔梅斯认为,耶稣的王国教导被误解为政治叛乱。
但不能说所有犹太人都杀害耶稣。只有耶路撒冷的一些领袖和人群参与,大多数犹太人无关。保罗在书信中提到“杀主耶稣的犹太人”,但他自己也是犹太人,后来改信。这反映早期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裂。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传播时,为了吸引罗马人,福音书淡化罗马责任,强调犹太人角色,导致中世纪的反犹暴力,比如复活节期间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