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深刻反映美国能源转型现实的问题!尽管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签署《大而美法案》。
终止对未开工绿色能源项目的联邦补贴,颁布行政命令要求取消对风能和太阳能设施的优惠待遇,甚至公开批评可再生能源是“本世纪最大的骗局”。但实际数据却显示:美国新能源装机容量仍在高速增长。
市场为何与特朗普“对着干”呢?
2025年第一季度,太阳能和风能甚至占据了美国新增发电容量的97.8%,3月份更是达到了100%,预计这种情况会延续至今年年底。这种“政策冷、市场热”的现象背后,是多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能源转型的经济规律和市场惯性难以逆转。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持续下降,经济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项目即使在联邦政府补贴退坡的情况下,依然具备经济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不是说停就能停的。2025年上半年并网的许多项目,实际上是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前在《通胀削减法案》(IRA)等原有激励政策下规划和启动的。
这些项目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惯性,不会半途而废。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的数据显示:从2025年4月到2028年3月,太阳能“高概率”新增约894.5吉瓦的装机容量,远超其他能源类型。这表明,即便联邦政策转向,能源转型在短期内仍会依靠其自身动力推进。
其次,州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需求构成了强大的对抗联邦政策的“防火墙”。美国许多州,包括一些共和党执政的州,在清洁能源发展上是积极的受益者。它们制定了自身的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并积极吸引投资。
更重要的是,大型科技公司(如为数据中心供电的GAFAM)对零碳能源有着庞大且持续的需求。这种由州政府和私营部门主导的“自下而上”的能源转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联邦政策的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拜登政府的IRA法案所撬动的制造业投资中,有三分之二流向了共和党州,这使特朗普政府在强力逆转政策时必然遭遇来自地方和企业的巨大阻力。
第三,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并非简单地“消灭”清洁能源,而是试图将之纳入由他主导的能源战略并加以改造。美媒称,特朗普的政策核心是“务实”地削减尚未落地项目的补贴以减轻财政负担。
同时通过严格的“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审查等制度壁垒,重塑供应链,打击主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的绿色产业,并为传统化石能源腾出空间。他的目的并非是让清洁能源彻底消失,而是希望在不依赖补贴、摆脱“外国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并服务于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全球能源霸权战略。
然而,这种矛盾的政策态势对特朗普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通过支持化石能源回报了传统能源行业的金主和政治基本盘,兑现了部分竞选承诺。但另一方面,政策的反复和不确定性已经对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6%,太阳能行业已有超过16.5万个工作岗位流失。若清洁能源投资持续萎缩,不仅可能危及数十万个就业岗位,还可能因电力供应短缺而推高电价,反而损害其声称要保护的“工薪阶层”的利益和经济竞争力。
展望未来,特朗普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困境并推进其战略目标,例如:继续设置贸易壁垒,精准打击中国新能源产业——特朗普政府已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遏制中国“洗产地”,并扩大了FEOC审查范围。
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利用关税、技术标准等工具,试图将中国排除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清洁能源供应链之外,同时鼓励(或强迫)供应链回流美国。
还可能以“能源安全”和“电网可靠性”为由,重新定义并有限支持某些“可靠”的清洁能源。特朗普及其任命的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已多次强调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激增带来的电力需求以及电网可靠性危机。
他们可能会借此为由,支持与天然气发电或储能配套的、能提供稳定出力的能源项目,而非间歇性的风光项目。换言之,特朗普支持的标准将不再是“绿色”,而是“可靠、可控且符合美国利益”。
预计特朗普将在言辞上持续攻击风电和太阳能的“不可靠”,但同时将政策重点放在“扫清障碍”而非“全面拆除”上——政策重心可能从试图全面废除清洁能源,转向更为务实地削减补贴、延长化石能源寿命、并为本土清洁能源制造设置保护性壁垒。
总而言之,美国新能源装机在特朗普反对下依然高增长的现象,揭示了市场规律、州级政策和企业需求的力量有时甚至能超越联邦政府的行政意志。
特朗普面临的挑战在于,他无法完全逆转一个由经济性和战略重要性驱动的能源转型趋势,但他的政策却足以制造不确定性、延缓进程、甚至可能损害美国在该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他的应对之策将不是简单的开倒车,而是一种服务于其政治利益和地缘战略的“扭曲”和“重塑”,试图让美国的能源转型服从于“美国优先”和“能源主导”的逻辑。
下一篇:内塔尼亚胡为何还想“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