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爽返回洛阳之后,按照司马懿的安排,曹爽被带回了自己的家,和家人团聚。但同时,在曹爽府邸的周围,司马懿安排了专门的士兵,监视曹爽的一举一动。
对此,大家也没什么意见。
因为大家下意识觉得,像曹爽这样的情况,确实需要严密监视。
可是接下来,就在大家刚刚回城,准备恢复正常秩序的时候。有一个人,开始来主动投案自首了。
这个人,名叫司蕃。
之前桓范逃离洛阳的时候,曾经伪造了一份太后的旨意。然后拿着这份旨意,到城门口骗把守城门的守将,给他开了门。
这个司蕃,就是当时放桓范出门的城门守将。
作为一个城门守将,意外放人出城。如果要是真追查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这绝对是死罪。
所以,此人过来投案自首,一点毛病都没有。
但关键在于,按照他的供词,里面有一个特殊事件。
那就是桓范在离开城门的时候,曾经对他大喊:“太傅司马懿造反了!快随我一起去投奔大将军曹爽和皇帝陛下。”
当这份供词,送到司马懿面前的时候,司马懿当即表现的很愤怒。
“你怎么这样凭空辱人家清白?”
“读书人的事,能算造反吗?”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话,引得后世之人都哄笑起来。
反正最后,司马懿下令,要把刚刚官复原职的桓范抓起来,好好审问一下,还自己一个清白。
如果现在你还能说我造反,那我这个反不是白造了吗?!
就这样,刚刚回到洛阳城,椅子还没坐热乎的桓范,就被司马懿下令逮捕了起来,随后交给了廷尉审讯。
与此同时,司马懿还下令,抓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
这个人,名叫张当。
他是宫里的宦官头目。
准确来说,他是曹爽的党羽,是曹爽安插在宫里,帮他监视太后和皇帝的人。
我确实说过不查曹爽,但是我没说不查张当啊!
就这样,随着司马懿大手一挥,张当这个宦官,也被抓了起来,审讯了一下。
而审讯出来的结果,自然也不出意外。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想审出什么结果,那还不就是什么结果了。
最终,张当供认不讳,声称曹爽之前有谋反的计划。
这下好办了。
我确实说过,只要你回城,就对你既往不咎。但是如果你谋反的话,那就不是我的事情了。因为谋反这个罪名,属于大不赦之罪!
有意思的是,到了这个时候,可能是司马懿觉得已经胜券在握了,所以他开始整活了。
在司马懿的要求下,那位曹爽的核心支持者,何进的孙子,曹操的养子何晏,负责来调查曹爽谋反的事情。
让英雄去查英雄,让好汉去查好汉。
可能是此时的何晏,出于保命的心理,还想着能不能在查案的时候卖了曹爽,保自己一命。所以很快,在何晏的调查之下,曹爽的谋反行径,彻底被坐实了!
不光曹爽要谋反,曹爽身边的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也都参与了谋反……
在这个名单当中,李胜可能是最憋屈的一个。因为政变发生的时候,他压根就不在洛阳。这位之前曾经去探望司马懿,然后告诉曹爽,司马懿已经快不行了的新任荆州刺史,此时正慢悠悠的走在上任的路上,他还幻想着回荆州老家上任之后,能够耀武扬威一下。
结果,还没等他到荆州,就忽然来了一堆人,说他谋反,直接抓回去杀全家。
李胜这辈子,终究是没能完成自己的愿望,没能回老家光宗耀祖。
而且这一次,直接连累全家都跟着他一起没命了。
最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当整理完这份谋反名单之后,何晏长出了一口气。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工作干得还挺不错。
靠着曹爽全家的人头,或许已经足够保下自己的命,说不定还能在司马懿那边,刷一个好印象。
可是当他把结案资料交给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却皱起了眉头。
“不对啊!”
“我记得参与谋反的,一共有八个人的家族啊!”
何晏扳着手指头算了算,曹爽兄弟算一族,加上丁谧、邓飏、李胜、毕轨、桓范,再加上那个宦官张当,怎么算都是七个。
直到最后,何晏看着笑眯眯的司马懿,终于意识到了第八个人是谁。
第八个人,正是他自己。
最终,司马懿用何晏全家的命,和他开了这么一个小玩笑。
就这样,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高平陵事变爆发,曹爽随后返回了洛阳。正月初十,经廷尉府调查,曹爽、曹羲、丁谧、何晏、邓飏等人,谋反事件证据确凿,人犯也供认不讳。
既然谋反的罪名都定下了,那就不是我饶不饶你的问题,而是皇帝陛下不能饶你了!
那一天,司马懿一挥手,数千人被就地逮捕,推到了洛阳街头,当街斩首。曹爽等人,全部被诛灭三族!前后牵连者,多达五千余人!
直到这个时候,高柔、蒋济等人,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追随的,可能并不是什么千古忠臣,而是一个隐忍多年的魔王。
可是如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人能阻止司马懿了。
公元249年二月,也就是在高平陵之变结束一年之后,曹芳正式下诏,任命司马懿为丞相,位比当年的曹操。只是最后,司马懿却拒绝了这个任命,继续做他的太傅。
而在这一年年底,曹芳又再次下旨,要给司马懿加九锡,给予他最高的礼制待遇。
当然,对于这个赏赐,司马懿同样也拒绝了。
但谁都知道,从这时开始,在魏国内部,属于司马懿的时代,彻底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