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五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人才创业周主要活动之一的2025“创未来”创业菁英训练营,昨天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营。由于是采用个性化辅导,学员数限定为80人,但海内外报名者多达217人。这样的“一位难求”现象反映了青年人对学习和掌握创业技能技巧的渴求。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殷晓晗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一个幸福的收获:“2023年9月,我入选首届‘海聚英才’创业营,通过投资人闭门会评审获得了天使基金雏鹰计划的50万元公益资助。”正是靠着这“第一桶金”,殷晓晗和他的团队如虎添翼,两年间先后拿下国家电网、江苏有线、大唐能源、昆山易迪森等多个大客户订单,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达1222万元。“其实,刚进训练营时我是很迷茫的,除了激情和不断涌现的想法,真不知道创业该从哪里入手。”他说。
早在多年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明确表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有高校专家直言,如果老师自己没有创业经历,而且对创业也没啥兴趣,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创业的本领,从而把他们领进创业的大门呢?
训练营现场
那么,这个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创业训练营,在补齐高校创业教育短板方面究竟有什么“秘笈”呢?训练营负责人摊开课表说:“你看,三天的培训都是干货。第一天上午邀请中科创星执行董事做主题演讲,下午邀请高校学者、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围绕‘概念验证项目与高校、企业、资本的协同发展路径’进行圆桌对话,特邀创业者就创业话题分享心得;第二天上午安排学员走进临港滴水云厅,系统了解临港新片区整体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与先导产业企业负责人互动交流,下午为学员们讲解临港新片区整体发展规划,同时邀请创业企业代表分享实战经验;第三天上午为‘创业与商业的关系’课程培训,下午在天使基金资助企业现场教学。”在参访与交流环节,还将进行政策解读与互动,帮助学员掌握临港的产业生态愿景和扶持政策,更清晰地了解区域支持环境与发展机会,推动项目与区域优势资源的有效对接。有学员开心地说,这样深度对接前沿科技发展路径的培训,等于是告诉每位学员“你没有项目,相关企业会为你找项目;你有了理想的项目,还会为你寻找政策、资金的全方位支持”。
“为青年创业者托一把力、指一条路。”这是很多企业负责人在授课时的众口一词。因为本届创业训练营将为入选项目搭建一个落地“快车道”,依托临港地区的创业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提供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帮助创业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训练营结束后,创业基金还会持续全流程跟踪,提供“培训-闭门对接会-资助落地”的闭环服务,推动创业者的科创项目从纸上蓝图变为实体经济。
正是冲着如此诱人的训练孵化平台,海内外青年创业者近悦远来。在报名者中,20至30周岁的青年创业者占比达62%,成为主力军。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高校的创业者占报名总人数的43%;除了上海地区,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业者占比47%;另有21名来自海外高校的创业者提交了报名申请,其中不乏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等海外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入选项目中,人工智能项目数量拔得头筹,占比24%,紧随其后的是消费服务(16%)、医疗健康(13%)、文娱体育(10%)、金融服务(10%)等。入选项目的分布不仅反映了青年创业者对当下创业热点的敏锐洞察,也合乎全球创新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