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第5天,一段家长跪地让学生蒙眼踩背而行的视频,将河南中牟某中学推向舆论漩涡。不少网友狂喷其不合理性,认为这是通过践踏家长的尊严,换取学生的愧疚感,更有甚者,攻击学校的校长和老师。
这场被贴上"畸形感恩教育"标签的活动,实则是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典型症状——当旧的教育语言失效,新的对话方式尚未建立,基层教育者只能在黑暗中笨拙地摸索。要读懂这场荒诞剧,需要先理解县域高中的残酷现实。
笔者的朋友,一位高中教师讲过1个故事。一位在城中村租房陪读的快递员家长诉说:我每天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坚持检查儿子作业,粗糙的手指划过习题册时,总会留下几道血痕,儿子嫌弃我,我说:我这双手就是为你趟路才成这样的!儿子斜着眼睛冷笑:又是爹味说教!这是你当父亲的义务!老师,你说我该怎么教育呀?怎么生出这样一只白眼狼?
如果你能走进县域普高,你就会发现,班上总有一两个学生蒙头睡觉,不少的学生两眼迷茫。学校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放假回家给父母洗脚,写感恩教育信,激发学习动力,能有7天效果就算不错了。
当传统的道德教育全面失灵,10后孩子不能将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前途、家族希望联系起来,基层教师不得不寻求更强烈的刺激方式,就像中牟县这所中学一样,他们不是要羞辱谁,只是想让孩子的心脏真实地疼一次。
这种疼痛教育的逻辑背后,藏着令人心酸的生存智慧。在该校,多数家长确实过着"跪着挣钱"的生活。这次活动,部分学生反对,网友反对,但没有听到参加活动的家长发声。家长其实是愿意的,当阶层上升通道收窄,底层家庭只能通过展示伤痕来刺激孩子,强调奋斗的必要性。活动现场那些颤抖的家长脊背,与其说是教育手段,不如说是无声的阶层宣言。他们在叛逆的孩子面前,确实没有办法来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了。
所以,那些狂批学校做法不妥的网友们,把你代入那些拿孩子无可奈何的家长身上,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你会不会欣然同意跪下让孩子踩过去?逼学校认错道歉很容易,你倒是提出更好的办法来?
理解该校老师的难处,不是说认同这种方法。好的教育不应是创伤的传递。网友讨论的焦点也集中在,这次活动产生的不是感恩,而是恐惧,是道德谴责。它强化了"爱必须通过自我贬损来证明"的扭曲认知。这种将亲情异化为债务关系的教育,与《小舍得》里田雨岚的"妈妈为你牺牲一切"式情感绑架是一样一样的。
让中学生理解家长的付出,不一定要通过这种极端方式。让孩子管一个月的生活费,体会当家采买的难处;让孩子暑期去工地帮工一个月,尝试一下挣钱的艰难等体验方式,一样可以达到了解父母挣钱不易的艰难,激发学习动力。家长始终记住这句话:口头说教一千句,不如让孩子跟你一起体验一天。
教育的困境,本质上是时代的投影。当中牟县的教师们设计这场活动时,他们触摸到的正是中国式家庭最敏感的神经——既要面对孩子不努力学习的苦恼,又困于自身教育手段的贫乏。我们批判这次教育形式荒诞的同时,更该看到基层教育者在资源枷锁下的艰难突围。
正如某乡村教师在评论区写的:"我知道下跪不对,但比起那些对父母冷暴力的‘优秀生’,至少这些孩子哭的时候抱住了妈妈。"或许,教育的进步不在于找到完美方案,而在于始终保持对这种两难困境的清醒认知,在每一个具体情境中,选择那个最能守护人性光辉的折中点。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