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时年48岁的巴拉克·奥巴马刚刚成为美国总统8个月,便因推动核不扩散和为国际关系注入新气氛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尽管他在此时尚未有足够的成就来证明自己值得这一殊荣,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仍然决定授予他这一奖项。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震惊和争议,连奥巴马本人都感到不解,并一度犹豫是否接受奖项。最终,在白宫人员的劝说下,他还是前往挪威领奖。
然而,获奖后不久,奥巴马就决定向阿富汗增兵,并且在第二任期结束时,关塔那摩监狱依然存在。这些决定使得外界对他获奖的理由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诺贝尔委员会颁奖是对小布什政府的一种否定,或许也是为了增强奥巴马的国际公信力。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看待,奥巴马执政期间的平民伤亡数字超过了他的前任,这无疑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其实,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一直充满争议。自从奥巴马获奖后,越来越多的争议人物成为获奖者,这也引发了包括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在内的批评声音。许多人认为这个奖项逐渐失去了独立性和公信力。
诺贝尔奖本身,在各个领域都有争议,特别是和平奖。甚至连历史上的希特勒都曾被提名过。对于奥巴马的获奖,很多人认为他得奖过早,理由不充分,且充满政治动机。有评论指出,奥巴马不应接受这个奖,而是应该拒绝领奖,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然而,尽管诺贝尔和平奖引发了如此多的争议,却依然吸引了许多人渴望获得。今年,特朗普就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提名人选。虽然他自己多次强调自己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包括“阻止8场战争”,并批评奥巴马“什么都没做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最终,诺贝尔和平奖并未授予他。尽管如此,特朗普依然不断为自己争取这一荣誉,甚至在诺贝尔奖公布之前,紧急处理了一些国际问题,如加沙停火。
尽管特朗普频频炫耀自己为和平所做的努力,他的言辞往往不准确,甚至有时提到的国家和冲突情况都是错误的。他并未真正促成世界和平,反而更多的是宣扬自己的功绩而沉默于实际行动。和奥巴马轻松获得奖项相比,特朗普的努力显得格外尴尬。
总体来看,特朗普的情况反映了他对自己角色的误解,也表明他并不了解诺贝尔和平奖在当今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对奖项、对自己都有偏差认知,却依然渴望获得这个奖项,的确让人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