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作业”的赣超,为何“超预期”?
新华社南昌10月15日电(记者焦子琦、李劲峰、黄浩然)从赛事初期被质疑抄“苏超”作业,到决赛前已有超115万人次到场观赛,这个夏季,纯粹草根的“赣超”火得让人意外。
江西省级业余足球城市联赛点燃了“足球小省”的街头巷陌,也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城市活力。
7月20日,南昌球迷为主队加油助威。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抄作业”抄成“尖子生”
江西的“超”字号联赛一亮相,就引来不少质疑。
“苏超在前,我们又搞赣超,这不就是在抄作业吗?”看球超过30年的南昌洪城球迷协会主席岳喜坚说。
开赛前,苏超的爆火让主办方“压力山大”。今年4月,江西省体育局就已下发举办2025年全省足球超级联赛的通知,准备延续自2021年以来的俱乐部分组循环赛制。但5月苏超爆火,让赣超主办方不得不决定比赛延期,先去学习。
“压力确实大。”江西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刘钢坦言,苏超摸索出的好做法,赣超就要去借鉴,“这没什么好回避的”。
起步之难,超乎想象。原计划在赣州打造本土市级足球赛事的赣州文传集团负责人刘效江,6月中旬带队到常州观摩苏超办赛经验,专门撰写了一份1.6万字的考察报告。
“7月初,收到赣超的赣州赛区赛事执行通知,凭借前期考察经验我们才敢接下这个任务。”刘效江回忆说,此时距离首场比赛鸣哨仅剩10天。
借鉴苏超经验,赣超参赛单位从俱乐部改成地级市,球员选拔扩大到全市范围;赛制从循环积分制,改成“循环+淘汰”制;主办方由各地足协,调整为省市政府部门统筹调度。
抄作业不是机械照搬,扎根地方特色才能提高群众的接受度。结合赣南、赣北地区民俗和互动特点,赣超第一阶段分南北赛区比拼;充分考虑当地消费水平,赣超每场比赛票价不超过9.9元;比赛时段也“错峰”苏超,赣超开始进入更多人视野……
红色文化的植入,成为赣超最有辨识度的标签。8月底赣州主场对阵吉安,看台上点点灯光聚成星河,映照球场上的草鞋舞者踏光而行,4万球迷齐唱《十送红军》的场景火遍全网。
“苏超火爆,‘文化梗’功不可没。作为革命老区,我们最大优势是红色文化。”刘效江说,抄作业也要抄得有特色。
“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吉安主场响起《映山红》的熟悉旋律,唤醒“刻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九江主场的《为了谁》情景演出,将赛场内外思绪集体拉回到九八抗洪时,军民携手守堤的感人场景。
利用赛前暖场、中场休息,各个赛区争相展现最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让网友戏称,感觉就像“文艺演出中插播足球比赛”。赣超也被称为“抄苏超作业的‘尖子生’”。
南昌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江广金认为,继苏超之后,赣超也找到了“足球+”的路子,不仅满足了群众需求,还增添了城市活力、带活了文旅商贸发展。“对于中国足球而言,一个‘超’远远不够。”
“草根”赛频现“名场面”
江西是传统足球小省,自2012年南昌八一衡源队搬离后,已10多年没有顶级联赛球队。赣超赛场上,却频频出现球迷津津乐道的“名场面”:
赣州队球员罗罡,一脚角球直接破门上演“圆月弯刀”,引发全网感慨“业余赛场诞生世界波”;开场仅43秒,九江队队员殷世贤接球捅射闪电进球;南昌队守门员刘家祥补时阶段飞身扑出关键点球,却在庆祝时崴脚骨折……
这些超乎意料的精彩场面,都来自一群非职业球员脚下。活跃在赣超赛场上的,不仅有校园足球高中生、大学生,也有银行职员、影院老板、体育老师。
赣超组委会规定:两年内在中超、中甲等联赛注册的职业球员不能参赛,报名年龄限定在17岁至40岁,且必须拥有江西省内户籍或在江西工作并缴纳社保满一年。
这条看似严苛的规定,守住了赣超最珍贵的草根底色,也让每支球队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代表。
南昌队球员一半来自南昌二中校队,还有一半是社会选拔。40岁的银行职员雷力钧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读高二才接触足球。一直活跃在野球场上的他,被招入球队后成为最年长的球员。
“参加训练和比赛,经常要向单位请假。”雷力钧说,他这个年纪还能上场,感受上万名家乡球迷观赛的大场面,本身就是一种荣耀。
尽管球市火爆,赣超各地赛区为每位球员提供亲友票,安排和主场球迷一起加油助威。在赣超一脚出名的罗罡是广州体育学院在校生。他说,家乡父老和亲友的加油助威,让他更有信心。
赣超出人意料的精彩和“火热”,也是江西足球青训近年来持续耕耘的收获。全省1600余所中小学开设足球课程,注册青少年球员2万多人。南昌、宜春、上饶球队中,不少球员都是当地高中生。很多外地高校返乡参赛大学生,也都毕业于江西省内校园足球学校。
7月20日,九江队球员在赛后与球迷互动。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江西校园足球青训之花,绽放在赣超赛场上。”南昌市体育局局长汪芳说,场上对手是校友,场下观众是同事亲朋,“这种亲切感和融入感,就是最纯粹的足球文化”。
“听劝”让足球“接地气”
观众“吐槽”一直伴随着赣超赛程,但主办方主打“听劝”,成了赣超备受球迷热捧的另一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