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嫱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结题答辩会在山东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征和工业)总部展开,参加答辩的钟晓康,是该公司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的初衷便是为高学历人才与企业搭起桥梁,促进产、学、研结合。青岛搭建起的高学历人才“引用留”机制,不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实现了人才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县城企业来了博士后
2020年12月,钟晓康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年7月正式进入征和工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
“当时就是觉得这边给的待遇很高。”回想起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山东平度这个县级市,这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简单而直接。
“公司所在地平度,属于青岛比较偏远的地方,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比较有限。当时,公司通过猎头、校园招聘等渠道寻访,发现钟博士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以及工作经验与公司博士后招聘的需求高度契合。洽谈过程中,我们在薪资待遇、家属安置、导师团队以及研发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拿出了很高的诚意。”征和工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丁告诉记者,青岛市的博士后资助政策也给了企业很大助力,为引才加足了砝码。
根据《青岛市促进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对在站博士后每月给予7000元~1.3万元生活资助。政策出台以来,已累计吸引超过3000名博士后来青岛工作。
研究成果提升企业软实力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锯链失效分析及其优化方法研究’,国产锯链目前普遍存在‘能用不耐用’的问题……”在报告环节,钟晓康向答辩专家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博士后研究项目。
长期以来,国产锯链在原材料成本和产品质量方面均存在技术瓶颈,与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差距。针对国产锯链的强韧化需求,钟晓康通过研究,创新提出“失效机理解析—设计制造调控—场景适配应用”的工程化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国产锯链在极端工况下的早期失效问题,有效提升了锯链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既助力了国产锯链产品的外销出口,也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
项目研究是发挥博士后人才效能的关键。“通过开展博士后项目研究,不仅攻克了技术痛点,也助力企业提升了科技创新软实力。”刘丁说。
为更好地助力博士后开展项目研究,青岛市专门对博士后承担的创新项目,按照5万元~10万元标准给予资助,促进博士后人才“用得好”。
人才引进培养的新范式
“钟博士后的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发展高度契合,这种博士后培养模式也为行业人才引进与培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吉林大学链传动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副主任委员孟繁忠评价说。
“除了聘请高校教授作为流动站合作导师,公司还配备有自己的导师团队,构建起‘流动站+工作站+行业专家’的多元培养体系。”征和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谢爱军介绍说,此外,公司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设备、软件和实验材料等,还与多所高校、研究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
当天,经过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质询答辩和评议,大家一致认为钟晓康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委员会同意通过钟晓康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首位非在职身份博士后的成功出站,证明我们不仅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更具备了培养顶尖科技人才的能力。”征和工业副总裁陈立鹏表示。
顺利完成出站后,钟晓康选择留在征和工业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为了帮助企业留得住人才,引导更多优秀博士后人才向生产力一线集聚,青岛市特别将出站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博士后“聚青资助”标准由25万元提高到40万元。目前,已有近70位出站博士后受益。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