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印尼国防部长的一句话——“我们决定采购歼-10CE战机”——让全球军火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一决定不仅让沙特、塞尔维亚暂停了购买阵风战机的计划,印度也开始对自己已下的81亿美元订单产生疑虑,连东南亚的邻国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军购计划。那么,为什么印尼不选择法国的“战斗机爱马仕”阵风,而偏偏选择了中国的歼-10CE?
当印尼国防部长沙姆索丁宣布将采购歼-10CE时,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军火交易。但实际上,这背后藏着印尼在国防上的深思熟虑。购买武器,并非单纯依赖品牌、名气或价格,最重要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是否能完美融入现有的国防体系,是否能尽快交付,甚至考虑到未来是否会受到供应商的“制约”。
印尼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空军装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作为一个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印尼需要一套能够在广阔海域内进行快速反应、全面覆盖的防空系统。然而,印尼多年来购买的装备杂乱无章,基本上是“东拼西凑”,造成了很大的兼容性问题。例如,美国的F-16已经服役了超过30年,雷达系统过时,难以有效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俄罗斯的苏-30MK性能尚可,但与美国的系统完全不兼容,每次联合训练时,数据链的调试成了头痛问题。更糟糕的是,西方国家出售装备时,往往附带政治条件,像美国曾以人权问题为由中断对印尼F-16零部件的供应,导致一部分战机成为“废铁”,让印尼深刻认识到,国防安全不能依赖他国。
2022年,印尼原本计划采购法国的阵风战机,毕竟阵风的品牌响亮且被誉为“战斗机中的爱马仕”。法国承诺进行技术转让,似乎十分符合印尼建立快速反应中队的目标。然而,阵风的产量有限,法国的生产线排得满满的,即便印尼提前支付,也要等到2026年才能收到第一批,其他的交付时间更是遥遥无期。这让急于提升战力的印尼感到焦虑。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歼-10CE的出现恰逢其时,解决了印尼的诸多问题。歼-10CE不仅雷达性能优于阵风,导弹射程也比阵风远50公里,更重要的是,中国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从电子战系统到数据链指挥,从飞行员培训到后期维护,甚至能将印尼现有的老旧装备整合成一个协同作战的体系。这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比单一的战机性能更具吸引力。
对印尼来说,快速提升战力、避免对他国的依赖,比起选择名气大的装备更为重要。而且,中国的军售模式并不附带政治条件,完全是平等合作,这为印尼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
印尼选择歼-10CE的消息传出后,全球军火市场立刻发生了反响。沙特和塞尔维亚暂停了阵风的购买计划,印度也开始对自己的阵风订单产生疑虑。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和越南,也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军购策略。
印尼的选择对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具有示范效应。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印尼的军事采购往往会成为邻国的参考对象。过去,东南亚国家在选择军事装备时,往往会受到西方技术的影响或担心设备兼容性问题,不敢轻易改变。但随着印尼通过采购歼-10CE整合自己的装备,其他国家也开始重新评估是否可以跟随其步伐。尤其是在澳大利亚购买了72架F-35之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焦虑”加剧,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防空能力。而歼-10CE作为一种性价比高的选择,能够有效应对F-35等先进战机的压力,也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关注重点。
除了性价比优势,歼-10CE的“全链条服务”也吸引了东南亚国家的目光。这些国家经历了多年的“依赖”状态,往往被美国、欧洲或俄罗斯的附加条件所束缚。中国的军售模式则没有这些限制,提供的是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帮助采购国自主建设国防体系,避免了“被卡脖子”的风险。
印尼选择歼-10CE的决定,不仅对该国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整个东南亚的国防体系带来了新的启示。通过这一举动,印尼实际上推动了东南亚地区军事装备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大国垄断市场的格局。这一改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军工的崛起,更让全球军火市场从过去欧美主导的局面逐步转向更加多元和竞争的状态。
歼-10CE的成功交易,标志着中国军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不仅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高价值”的体系化服务赢得了更多国家的青睐。未来,随着中国军工体系的不断完善,类似的“合作模式”可能会吸引更多国家的选择,从而使全球安全格局更加平衡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