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逗笑年轻人”,贺岁档交了两张卷子
最近,两部喜剧电影不免要被拿来作比较——爱情喜剧片《非诚勿扰3》上映9天的票房仍未破亿,豆瓣6.0,意味着贺岁档开创者冯小刚空降贺岁档以失败告终;同场竞技的职场喜剧《年会不能停!》已破10亿,电影带来的职场话题刷屏,豆瓣逆涨至8.2,成了妥妥的“黑马”。此番战况如此鲜明,令人深思的不仅仅是老牌导演与青年导演的PK,而是当下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喜剧。
从市场来看,一方面,喜剧一直是刚需,喜剧电影总能收获高关注度,而且各种类型的影视剧,甚至舞台剧,都在试图融入一些喜剧元素,在边边角角的地方让观众情绪得到短暂纾解。另一方面,各类调研报告显示,当下院线电影的观众“画像”以年轻人为主,据《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29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超半数,00后正在成为电影观众市场的主力军。
观众迭代了,“笑点”自然也迭代了。基于此,“如何逗笑年轻人”,成为新课题。
从《非诚勿扰3》和《年会不能停!》的解题思路来看,前者还停留在“老牌IP”的耍贫嘴上,内容老套甚至低俗,与观众渐行渐远;而后者已深入青年人奋战的职场,以高代入感收获观众强共鸣,并给予观众情绪宣泄的出口。
具体来看,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让很多影视剧界人士感慨“现在的观众太厉害”,“鸡汤”和金句的保质期很短,然而这正是当初“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想当初2008年《非诚勿扰》上映时,就因为不少名场面和金句而收获观众与票房。
到了《非诚勿扰3》,配方不变,果然被吐槽“过时”。看得出冯小刚为迎合当下而做出的努力,用了流行的多巴胺配色,虽然对黄昏恋来说有些浮夸;用了AI元素,但也只是科幻皮毛,影片中真笑笑和AI笑笑与男主角展开的“二女争宠”,无论是台词还是对女性心理的臆想,都让人不适,与电影主题“何谓真爱”也无关联,更没有做到对现实的关怀。并且吃相难看的是,影片从头至尾植入了饮料、电商平台和汽车等广告。
再说《年会不能停!》,采用了喜剧中最传统的“因身份错位而引发系列啼笑皆非”的设定。借由钳工胡建林在集团大规模裁员之际,被错调入总部并连升三级的荒诞故事,辛辣讽刺了职场现状。其实这个设定并不新鲜,之前开心麻花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李茂扮太子》《羞羞的铁拳》等都用过。
但影片有很强的职场贴近性,给观众提供了“情绪价值”,还有猎奇效果。很多观众通过该影片知道了大厂职业“黑话”,诸如“对齐颗粒度、聚焦在垂直领域、打通底层逻辑、完成新的业态,实现闭环的矩阵”等,当下流行的“废话文学”也用得很溜,比如“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等,都让年轻观众直呼“太对味儿了”。与此同时,电影的喜剧外壳之下,是“接地气”的职场故事,办公室文化、潜规则,以及官僚不作为等均有涉及,这些让坐在影厅里的职场人感同身受,哭了又笑了。很多观众激情发言“电影里演员在演我自己”,“简直是在我公司装了监控”,“打工人嘴替片”。
《年会不能停!》里“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车轮底下总得有人增加摩擦力”这句台词击中了很多人,而电影结尾,公司靠着胡建林的大胆反抗而重回正轨,虽然很俗套很“理想主义”,但多多少少给观众带去了一丝抚慰。
一个事关爱情,一个事关职场,都是当下年轻观众关注的话题,但《年会不能停!》通过“对职场的吐槽”,让打工人狠狠共情又开怀大笑,而《非诚勿扰3》则暴露了鲜艳外壳下的陈腐内核,离闹剧很近,却离观众太远。
吐槽归吐槽,《非诚勿扰3》的折戟,让不少观众唏嘘。因为冯小刚1997年凭借《甲方乙方》开创了贺岁档,此后又凭借《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我不是潘金莲》以及《非诚勿扰》系列等十多部喜剧片,成为电影贺岁档喜剧片代言人。早期冯氏喜剧片有幽默的台词、生活的荒诞和戏剧性,接地气的小人物气质,以及对严肃和权威的嘲讽等,风格鲜明并独领风骚多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冯小刚的电影风格似乎固化了,却继续背对着观众,用经验复制新作品,不仅创作态度傲慢,也难以适应当下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们与互联网共成长,生活在短视频壮大的年代,看过太多搞笑段子和弹幕。喜剧电影怎么才能让年轻人坐得住又笑得出呢?解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是否深入了解过年轻人。只有参透他们遇到的真故事真问题的本质后,并以幽默趣味的形式呈现,同时给予一些希望,才有可能让他们哭让他们笑。提供情绪价值并让他们获得思考的“离场感”,这或许是喜剧创作需要多多努力的方向。
(作者 孔小平 来源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