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接连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但目前,大气污染防治仍有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结合10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与核心问题,就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给予了响应的建议和对策,现将发表在《张江科技评论》杂志上的文章分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按/Cherry 审/ZY 编/angel
(图源: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目标是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表现为蓝天白云。目前,现有的法定表征良好空气质量的大气质量标准包括6项指标,其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已经不是主要污染物,6个指标中主要是PM2.5质量浓度和臭氧比较关键。当把PM2.5质量浓度作为雾霾大暴发的关键指标并进行治理时,降低其质量浓度是首要的。但是,当其比大暴发时已经显著降低一半以上时,期望的蓝天白云仍不能长期、稳定出现,灰蒙蒙的天数仍然是雾霾大暴发前若干倍,就需要认真反思了。
●抓住主要矛盾,而非讳疾忌医
从目前来看,在自然或人为造成的高湿静稳气象条件、不加控制的可凝结颗粒物(或水溶性盐等)和大气强氧化性新常态下,超细颗粒物为核,气态污染物发生二次复合,是蓝天白云不彰的根源。阻断的路径有3条:一是避免超细颗粒物或其前提物的排放或形成(主要是氨气、三氧化硫、可凝结颗粒物、水溶性盐、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二是避免人为易霾气象条件的形成和常态化,主要是湿法脱硫后的水汽低空过量排放。三是科学合理地减少氮氧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排放(包括设定合理的排放标准),避免氮氧化物与臭氧或大气强氧化性增强之间此消彼长问题的加剧,以及更多硝酸或硝酸盐的产生。
●虚心听取环保产业组织之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怕被一些环保领域专家及环保领域之外的专家质疑,更不能压制不同意见和建议。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找准治理目标,并精准治理,蓝天白云才能真正出现。大气治理本身是一个不停迭代修正的过程,允许出现认识不足、机理不清导致的措施不力或失误,更需要持之以恒,抓住主要矛盾,根据治理进展不断修正治理目标。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试验论证后,形成清晰的阶段性治理目标,才可能积跬步至千里,彰显蓝天白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才更容易实现。
●反思治霾措施屡遭质疑的原因
科学治理雾霾,还人民一个蓝天,是所有人的共同期望。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只要对症下药,是能够迅速取得成效的。我国经过10年的雾霾治理后,仍然推出一个个污染防治攻坚战或蓝天保卫战,这说明前面的攻坚战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主要是导致雾霾大暴发的根本原因没有找对,这是必须反思的。
●切勿以减碳任务淡化眼前急迫的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
现阶段提出的减污降碳是一个远近结合的综合性任务,其中所含的中长期任务是指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今后几十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根本问题的战略大方向,也是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承诺的综合性重大决策,但并非眼前的急迫目标。目前的碳中和技术还需要经过多年的长期研究和创新。眼下最急迫的任务仍然是已经进行10年之久的雾霾治理。二氧化碳本身并非污染物,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不比二氧化碳小。例如,肺癌的发病率升高、肺癌发病率排序近10年前移等,都提醒我们雾霾治理的迫切性。
总之,我国不存在利益相关者有意掩盖雾霾大暴发根本原因的土壤,相关机构自身积极主动作为是关键。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治霾道路上,直面问题,找准治理目标,科学解决问题,蓝天白云才能真正出现。
作者简介:
周勇,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访问学者、客座资深科学家(2013—2020年),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曾任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理事等。长期从事科技智库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低碳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经济协同、科技与创新战略及政策等。
长按识别,加入中国绿发会【月捐人计划】
成为为地球、所有物种发声的【绿色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