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机作业碰上下雨、飞防作业遇上大风,到淡水养殖收获季突遇台风……过去,恶劣天气带来的田间管理难题是让农户焦虑的大事。当下,随着数字化变革在田间地头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气象科技成果也通过云端触达天南海北的农业生产一线,由此,解决这些重要却复杂的天气难题有了全新的可能。
面向粮食保丰,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共同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涵盖粮食生产全链条,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实现“看天”生产。
黑龙江省依安县北纬47度绿色有机科技园区内的依安红旗气象观测站。喻迎春 摄
粮食“落袋为安” 有赖气象服务“把控节奏”
看到自家水稻在雨前“落袋为安”,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茨河镇白龙庙村种粮大户王志强喜上眉梢,对县气象局服务人员说:“天气直接决定了水稻收割进度和晾晒效果,预报太准了。”9月12日,谷城县气象局服务人员到白龙庙村水稻超高产种植试验基地开展农情调查和气象服务,帮助农户在雨前将水稻抢收入库。
自今年8月中旬以来,谷城县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日照充足,全县25.37万亩水稻成熟时间相对提前。县气象局敏锐抓住天气窗口期,开通秋收秋种气象服务热线,派专人24小时值守;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向种植大户、农机手介绍天气形势,提醒大家“9月13日至15日有降雨天气过程,要抢抓雨前时间及时做好成熟水稻收割、晾晒工作”,并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发布秋收秋种专题气象预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9月1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标志着2024年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各级气象部门将精细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成果带到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
服务要精细,就要做到有的放矢,掌握情况、了解需求是基础和前提。
8月19日至23日,国家气象中心组织全国农业气象专家组部分成员,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秋粮生产实地调查。调查组的足迹遍及辽宁锦州、沈阳、铁岭,吉林松原、长春,黑龙江绥化、佳木斯等地多个粮食主产市(县)。田间踏勘、取样观测、无人机航拍、与种粮大户和农业农村部门面谈……通过多种多样的调研方式,调查组详尽掌握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长势和产量等相关信息。
从中央到地方,国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在采用不同方式了解气象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做好秋粮生产全产业链服务保障。
在江苏省盐城市,台风过后,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通力协作,紧急关闭防洪闸681座,启动排涝站211座,迅速降低内河水位,防止秋粮生产受到影响。
在河北省沧州市,政府主导制定《2024年农业防汛抗旱工作方案》、修订《沧州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坚持气象条件与作物成熟度相结合,及时掌握粮食作物生长进程和收获进度,利用气象信息适时收获,确保颗粒归仓。
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冯庙镇,王刘村经济联合社利用气象信息避开降雨天气,为大豆、玉米及时喷药,仅两个小时就完成了130亩大豆、79亩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精细加智慧,事半不止功倍。放眼全国,气象科技越来越成为可靠的支撑力量,农业气象服务精细化、定量化水平持续提高。
聚焦对“粮食是否丰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粮食产量预测,国家气象中心今年深度融合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与预报结果、农事活动气象指标等,不断提升我国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及精细化程度。
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有“白鹿原之眼”之称的气象监测网络,将西安市区东部的万亩良田尽收眼底。
在宁夏永宁农业气象科技小院,科研人员针对宁夏小麦主栽品种设置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并开展试验,探究天气条件对不同密度的不同影响。
9月14日,宁夏永宁县气象局农业气象人员到望洪镇水稻田开展连阴雨后农情调查。张淑蓉 摄
争分夺秒抢收 “90后”农机手有“看天法宝”
9月18日,湖北省仙桃市告别了两天的阴雨,迎来晴天。在仙桃郊区的一处集中连片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区,“90后”农机手文秀丽正抓住好天气,在金黄的田间抢收,“APP上显示这两天没雨,赶紧把玉米和大豆收完,下一站就转战东北咯!”
眼下,广袤田野谷物飘香,全国各地正陆续迎来秋收高峰时段。如果有谁是除种植户外最早的“丰”景见证人,和文秀丽一样带着收割机天南海北跨区作业的农机手,绝对算一个。
要成功躲避这个时节虽然概率不高但影响不小的风雨天气,又好又快实现颗粒归仓,文秀丽和他同行的农机手伙伴直言有“法宝”——能收到当天及未来7天机收适宜度提示的“测亩易”。
“测亩易”APP面向全国农机作业相关人员,可提供精细化机收作业气象灾害风险服务。除了这一APP外,通过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开展合作,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还将预警信息、机收适宜度、高温及降水预报等气象服务产品全面接入今年新上线的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通过农机作业小程序,预警信息和气象实况预报服务同样可直达农机手。
沿着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全链条回溯,我们能看到, 在新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正不断被开发。
以农业气象灾害“智能预警”为例,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研发了“气象预报预警+分类分级措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及应对措施提示产品,通过“农业天气通”APP、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等渠道,基本实现气象灾害预警自动匹配农技应对措施,服务信息基于用户位置、作物和需求靶向推送。
重庆“农业天气通”App界面截图。
会看卫星云图也会看土壤湿度 “最年轻种植大户”从容应对极端天气考验
文秀丽在农田驰骋的同一时刻,大约640公里外的河南省安阳市,同样是连片种植,由于纬度偏北,这里的玉米仍在静待成熟。虽然如此,和文秀丽同属“90后”的张先智对自家地块今年的收成仍然颇有底气。
大约三个月前,包括张先智家地块在内的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的千亩无人农场,创造性地实现无人收割作业,开河南之先。而后,严峻的天气考验随之而来——河南先是经历了持续干旱,6月中下旬开始又遭遇数次暴雨。
作为一名会看卫星云图的“气象爱好者”,张先智打开了手机上的一个APP,调出其中一个小程序——“天象微农”。在展示画面里,记者看到他所在的“广润坡高标准农田”和与之对应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农气预报”“灾害风险”“智能网格预报”等气象模块。
“这里(APP)的土壤湿度、天气预报等信息都是精准定位到我们田块的。”张先智介绍,排灌一体渠遇上气象数据,让高标准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进阶到更高水平。如果前期比较旱,后面来雨了,他们却不着急排水——先参考APP上的土壤湿度,如果湿度超过一定阈值再排,这样更是对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
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数据要素,近年来“气象”与田、土、水、路、林、电等一起出现在多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在多地实践中,气象部门围绕数据潜能挖掘,加速开展多部门合作,加速高标准农田气象数据高质量供给,有效提升了为农服务成效。
以河南为例,该省所有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信息化服务站内,由省气象局研发的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服务应用场景已深度融入并发挥作用。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成林介绍,“该应用场景不仅分作物、分灾种,还精确到地块、精细到影响。在灾害易发时段,可提前3天至14天,提醒未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
从播种到收获,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障,提升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精细化水平,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业气象服务依托的关键技术正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一批“让天气更接地气”的新平台、新探索、新实践,比如从“云端”到“客户端”的各类农民好用、爱用的农业或农业气象类APP、小程序,以及扎根热土撬动农业气象服务 “大问题”的气象科技小院,正成为触达农业生产一线,保障粮食安全、服务特色产业的重要力量。
这正是此次我们从秋收一线的新发现: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他们在提供一种很新的农业气象服务,他们也在种一种“很新的地”。
作者:卢健 文章支持:赵宁 马超 卜京楠 卢俊宏 张雨柔 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