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走进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天台县森然高新农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种养殖基地,道路两旁的水稻正灌浆结实,正午阳光照射下穗的黄、叶的绿都变得透亮,远处的山连绵不断,近山处鸡群似是配合山的形状,奏响此起彼伏的鸡鸣声,一排排连栋的种植大棚内,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正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
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秀美乡村画卷的呈现,实际依托于天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高效、绿色安全的发展秘诀。天台县地处浙东丘陵南部,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近年来,天台县聚焦稻谷和设施蔬菜主导产业,以规模化绿色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着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生态底色靓丽、农业生产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大大夯实了“粮袋子”“菜篮子”的供给能力。
肥药双控,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产业园内,随处可见各种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设施,以及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
“我们天台县商品有机肥的推广量在浙江省名列前茅,每年超额完成5000吨的推广任务量,一方面是由于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依托本地施用绿色农家肥的传统种植习惯。”农业农村局农技总站副站长介绍,县政府每年安排深化实施“肥药双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在控制和减少化肥使用上,对农作物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的用肥主体,在省级补助每吨200元的基础上每吨再补助100元。
为深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2012年,天台县委提出实施“肥药双控”政策,12年来全县农药使用量从2012年253吨减少到2023年的176.3吨,减幅33.9%;化肥使用量从2012年的7135吨到2023年底的6308.24吨,减幅达11.6%。。
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园区内企业的实践探索。“我们会用酵母菌、纳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菌肥,将这些物质通过灌溉系统,喷施到叶面或加入到土壤中,提高作物抗病力。同时用绥螨等生物开展‘以虫治虫’,用樟叶、苦楝子等中草药浸出液代替农药使用,起到防虫防病作用,接下来我们还准备使用臭氧喷雾杀菌,全方位地减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作物绿色高品质。”天台县森然高新农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副场长许永忠说。
在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无土栽培的设施大棚里,一棵棵水培蔬菜不久前刚从育苗室移栽到大棚内,管理人员通过物联网温室智控系统下达控制指令,经过精细配比的营养液通过管道缓缓流向栽培床。
“蔬菜在什么生长期需要什么营养元素,什么时候需要浇水,要浇多少水?只需要输入代码,按下回车键就够了。”天台里田农业的杨师傅说,系统会自动把水和肥按照蔬菜生长周期需要的营养液输送到每株蔬菜的根部,多余的水肥又会自动回收、处理。“通过水肥的精准配比,提高肥料使用率,种出来的蔬菜品质也要比大田好。”
据了解,园区内累计推广绿色防控3.1万亩、统防统治4.3万亩、配方肥和按方施肥4.1万亩、水肥一体化0.3万亩,化肥、农药均降低了使用强度。在园区下一步的绿色发展中,天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余忠海表示,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项目,完善“肥药双控”政策,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农人”培训,积极开展绿色示范基地创建,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绿色生产能力。
种养循环,综合利用农副产物
森然高新农业科技园占地规模1000多亩,在这片土地上,光靠自身就实现了种养互利的“小循环”:农场里种植有玉米、蔬菜、水果,一些品相不太好的烂果、坏菜叶会成为喂养小鸡的美味“食物”;水稻秸秆、蔬果枯枝败叶、鸡粪,经堆沤腐熟,可以用作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这种运行模式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最大化地实现了生态保护。
在企业“小循环”基础上,天台县积极汇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等力量,构建县域内大中小循环相衔接的农业生态系统。除小循环,天台县完善秸秆收集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体系,培育壮大服务组织,形成区域性“中循环”;完善农作物固废收集、沼液配送、生物质清洁能源供应、生态沟渠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延长利用产业链,招商引进大型秸秆高值化利用企业,形成社会层面资源利用“大循环”。
每年5-6月、10-11月是水稻、小麦的播种期,也是沼液的运输高峰期。县农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永光每天都忙着协调车队运送沼液,“种植户们根据自身需求量进行预申报,我们就会从天台县的各养殖场收集废弃沼液,统一调度运送至农户田中。”许永光介绍,农能技术服务公司已经运行将近10年,月均约运送一万吨沼液。为了帮助像农能一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运行,天台县对从事沼液配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吨补助20元,对按计划送专业机构进行沼液(肥水)养分含量检测,每次补助150元,持续推进沼液配送服务,实现畜禽粪污的有效利用,真正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水稻作为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其副产物秸秆也就自然成了综合利用的重点。天台县紧紧围绕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让一根秸秆实现“七十二变”。台州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秸秆打包、收储、转运、利用为一体的服务组织,企业负责人王芳介绍,我们公司年收储秸秆1万吨,服务总面积约2万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
在大循环的版图上,秸秆高值化利用是产业园的一大亮点。在浙江本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展示台上,摆放着通用型、花卉型和果蔬型的园艺土、营养液、控释营养粒,以及各种精美样式的花盆,这些都是以废弃秸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产品。“我们做农业一定瞄准市场,打造自身优势。”董事长葛浩亮介绍,2023年本心农业的秸秆产品年销量超3千万,在“双11”“双12”,仅花盆销售额就有150多万,真正实现了秸秆的“变废为宝”。
数字溯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对农业生产全环节成果的检验,也是从“田间走向餐桌”的第一道食品安全风险防线。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吃得好不好,吃得放不放心。
2023年,天台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近几年在省市县的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中都有不错表现:在每年900批次以上的定量抽检中,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在县级1万批次以上的定性抽检中,农产品合格率达99.9%以上;绿色认证的85个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100%;2021年至今,开展各类农资抽检177次,合格率93.6%……
“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既要‘产出来’,又要‘管出来’,坚持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两手抓。”余忠海说。为此,天台县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构建起农业投入品“闭环”数据链监管机制,实现农产品监管“广覆盖、可追溯”,同时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模式,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浙农优品”数字化平台上,农业生产主体们可以登录平台,自行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浙农码”,监管人员、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扫码进行核查与查询。“一证一码”的电子化生产档案记录,能够有效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行为,严格落实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做到“去向可查、来源可溯、责任可追”全程追溯。
“农业生产量大面广,种植主体多,尤其是一些小散户,市场行为随机性比较大,单单靠我们监管部门的力量,很难监管到位。”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许卫剑介绍。
为了实现农产品生产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目前,天台县配有质监、产业、农技等业务线的28名县级监管员、30名乡级监管员,228名村级协管员组成的监管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格局。各级监管员、协管员可以通过“农安天台”智慧监管App,及时上传巡查、抽检、检测等信息,有效预防生产风险。
作者:袁雅茹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祁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