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围绕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全面推进渤海综合治理与美丽海湾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市民临海亲海的幸福感。
近年来,天津在渔业资源保护成果显著,不仅体现在成功实施的生态健康养殖项目数量、养殖尾水污染治理面积的大幅提升;海洋生物苗种增殖放流量的显著增加,更体现在对渔业生态环境的长远积极影响上。“‘十四五’期间,天津市针对海水养殖尾水排放问题,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措施,成效斐然,显著降低了养殖活动对渤海这一宝贵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渔业处副处长于金海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具体举措:“我们投资了数亿元,重点在滨海新区等关键区域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包括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广泛推广、水产养殖池塘尾水的科学治理,以及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设备的全面升级与维护。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养殖业的环保水平,更在滨海新区太平镇和海滨街等地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中,天津市滨海新区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资金,对2.86万亩的水产养殖池塘进行了彻底的清淤治理,并优化了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渠和漫水坝的修整。同时,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对21家海水工厂化养殖企业的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技术革新,实现了尾水的循环利用或达到排放标准,真正做到了绿色养殖。此外,于金海还强调了内陆养殖区的改造成果:“我们利用中央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资金,对8100亩集中连片的内陆养殖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并建设了‘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工程,这一创新举措大幅降低了污染负荷,显著增强了池塘的自然净化能力。”在渔业资源恢复方面,“十四五”期间,天津持续在近岸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各类海洋生物苗种高达60亿单位,有效促进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增长。同时,渔政执法部门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渔政执法部门加大了对海上和渔船渔港的监管力度,清理了近岸海域的违规渔网上万条,并在5座渔港内合计接收转运了213.47吨固体垃圾和24.138吨污油水,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管理”,为渤海海洋环境的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天津市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展现了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绿色养殖、生态保护的典范。
美丽海湾建设中,天津市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也有着领先的经验与成果。“天津市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原则,将153公里海岸线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湾区,制定‘一湾一策’建设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高翔介绍,2023年8月,中新生态城岸段荣获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标志着天津市在美丽海湾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总结中新生态城岸段的成功经验,天津市沿海街镇、功能区纷纷行动起来,因地制宜打造各自湾区岸段的特色亮点,提升生态颜值。
天津市实施了包括中新生态城临海新城北堤、临港保税区中港池北部岸线、南港工业区东部生态廊道等在内的16个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提升了岸线生态功能,拓展了生态空间。同时,持续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划定540公顷遗鸥生态保育区,投放人工鱼礁,促进大神堂牡蛎礁群生境恢复。
天津市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积极拓展津冀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合作,推动建立津冀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在美丽海湾建设、入海河流治理、入海排污口监管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生态环境、水务、气象、农业农村等多个涉海部门持续深化协作机制,建立近岸海域水质联合会商机制、船舶污染物联合检查机制等,实现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和全过程闭环管理。在海洋垃圾治理方面,更是建立了“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现了监测、收集、打捞、运输、处置的全链条治理。
天津市将继续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美丽海湾建设主线,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进一步强化河海共治、区域联动、系统治理。下一步,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则,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加大对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广先进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手段,促进海水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林单丹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下一篇:排卵试纸两道杠一样深什么时候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