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一部诗集,“诗”润屈原村
创始人
2024-10-05 10:01:53
0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

从湖北秭归县城出发,溯长江支流香溪河而上,经过一座琵琶造型的大桥,传说,河与桥都和王昭君有关。过了桥,就是屈峡路,沿屈峡路再走几公里,过了一座峡谷,地势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青山环抱下的村庄——屈原村。

屈原村,古称“乐平里”。《水经注》记载:“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现在,虽然行政村的名字是屈原村,但很多人还习惯沿用古称“乐平里”。

位于湖北宜昌秭归县的屈原村(行政村名),古称“乐平里”,如今依然有许多人沿用“乐平里”这个称呼。

这是一个普通的山村,75年间曾囿于穷困,沐浴着改革春风突破发展,经历了从脱贫到振兴的巨变。这又是一个不普通的村庄,屈原文化在此孕育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这个发端于明清的诗社,所有成员都是农民。新中国成立后,三闾骚坛社员从10多人增加到130多人,还带动了秭归全县30家分社、2500多名成员。这些农民诗人耕作不停、写诗不息,在传承屈原文化和端午文化的同时,也以诗意滋养着美好生活和致富产业。

“我和屈原是老乡”

“少时贫苦老来甜,年逝难忘近眼前。”今年75岁的诗社成员黄家兆是地道的“泥腿子诗人”,也是屈原村屈原庙的第三代守庙人。在他70岁写的这首诗里,隐约可见曾经的贫苦岁月。

1949年10月1日,黄家兆出生于屈原村。屈原村四面环山,曾长期处于落后闭塞状态。“那时家里土地少,质量也不好,只能种点苞谷、红薯勉强维持。为了烧柴,山上的树几乎被砍光了,土石裸露着,崩塌时有发生。”黄家兆回忆,“当时吃水也是‘老大难’,村民需要翻山越岭找水,一路手提肩挑回家,到了枯水期,找水的路更远,更难。”

那个年代,三闾骚坛虽未解散,也只是靠着农民一些自发活动来维系。有作家记录下当时的诗社活动:“端午节这天,这些‘泥腿子’诗人们还各自带点肉、蔬菜、豆腐、酒,来到屈原庙,一起做一顿饭吃,然后各自掏出自己的诗作,吟唱或诵读。”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屈原村的农民也热火朝天参与进来。“包产到户那一天,母亲整晚没回来,待在分给我家的几亩地里,除草、捡石头。”40多年后,现任三闾骚坛诗社社长谭荣昌还记得当时全家人的兴奋之情。1983年,他家地里土豆产量翻了好几番,母亲被评为全乡唯一一个女劳模。“劳模的奖品是一个红色暖水瓶,在我家放了好久,都不舍得用。”谭荣昌说。后来,谭荣昌用诗记录下这段历史:“春风有信到农家,诗意乡村缀物华。”

1983年3月骚坛诗社第三次社员大会读书洞现场。

改革春风吹来,诗社传承的火种也重新燃起。1982年,屈原村几位农民诗人提议恢复三闾骚坛。这一消息登上《中国农民报》(《农民日报》前身)等报刊,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刚开始,诗社只有13个成员,慢慢发展到数十人,现在已达130多人。

黄家兆加入诗社时已60岁了。2009年,诗社成员、当时村里屈原庙的守庙人徐正端开始教黄家兆古诗格律,两个人全靠口授,老师庙里讲,学生回家背。就这样一个月时间,初中文化的黄家兆硬是背下了百余个诗词格律。

“启蒙韵学津梁步,勤勉苦耘耕读人。”黄家兆在《六十抒怀》里写道。此后,每当在田间劳作或是走在路上有感而发时,他就随手把诗记在纸片上、烟盒上,之后再誊抄。

“我和屈原是老乡。尽管与屈原身处不同时空,但我们与他同山同水,从小听着屈原的故事长大,便会有相通的情感,屈子精神与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相传。”黄家兆用朴实的话说着自己对屈原和诗歌的理解。

对谭荣昌来说,诗歌也有着特殊意义:“写诗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能缓解情绪。”曾外出打工的他,平时在工地不爱说话,想家了,就写在诗里。后来诗歌在报纸上发表,其他工友看到了,拿着报纸来找他:“你还会写诗!”随着谭荣昌的诗歌越发表越多,除了同工地的工友,还有外地的农民工联系他,想要学写诗。“我都是毫无保留地跟大家交流,告诉他们怎么入门,后来这些工友里,真有人加入了我们诗社。”谭荣昌说。

骚坛诗社上世纪八十年代活动剪影。

“现在国家政策好,种地不交钱,有补贴,还有养老金,全村早都喝上了自来水了。我们农民诗人不仅要传承屈原爱国精神,也要紧跟时代变化。”黄家兆说。从1982年诗社恢复至今,社员们已经写了2万多首诗,诗社每年都会出一本《骚坛》诗集。

他们写农耕劳作,“苗床当日管,土地隔冬翻”;写青山绿水,“溪流小径傍山斜,修竹古藤千尺崖”;更写乡村新变,“犬吠鸡鸣猪满圈,脱贫致富乐融融”。对屈原村的农民诗人来说,屈原是千百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也是“老乡”,写诗是他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跑运输的村民会在驾驶座旁放本《骚坛》诗集,村里有农民诗人去世,大家会用诗会的形式来跟他告别。

“诗也要像黄连树一样,扎根土地。”黄家兆指着屈原庙前遒劲耸立的黄连古树说,“写诗要讲格律,也要接地气。沾着泥巴的诗,最接地气。”

“这里流淌着诗意和橙汁”

80岁的徐正端教60岁的黄家兆学写诗,映衬出当时诗社的危机和村庄的隐忧,老年人多,年轻人少。而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少增收致富的产业。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秭归特殊的河谷气候和红土土质,适宜柑橘生长。有人说,秭归是“流淌着诗意和橙汁的地方”。

屈原村历来也有种植脐橙传统。但此前村民种的大多是传统品种,效益不高。屈原村党总支书记谭晓川说:“过去品种和技术跟不上,脐橙只在冬季收获,产量较低,不成规模。再加上交通等因素制约,销售也很成问题。”

本世纪初,在“柑橘院士”邓秀新帮助下,秭归脐橙开始调整品种结构,随后又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电商销售,全县柑橘综合产值达到近200亿元,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屈原村的农民也从中受益,经过育苗、品种改良和精细化管理,增种“伦晚”“夏橙”“中华红”“九月红”等品种,如今全村脐橙年产量提高到700万公斤,实现了“四季产鲜橙”。

同为三闾骚坛诗社成员的黄海军,在2018年返回屈原村种植柑橘并成立合作社,通过改良种植技术、引入电商销售等手段,有效提升当地柑橘生产效益。

“80后”诗社社员黄海军,是一名返乡青年,也是一名橘农。2018年,黄海军从外地返乡,开始学种柑橘。“我那时候不会管理果树,一有病虫害就损失很大。我不服气,正好宜昌市和秭归县都请专家来教脐橙种植技术,我就每一次都去听。听完回来,就在自家果园里练。”黄海军介绍。皇天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黄海军不仅对嫁接、施肥、病虫防治都驾轻就熟,还牵头成立了橙老九柑橘产销专业合作社,面向村民开展100多场柑橘种管培训。

对村里人来说,黄海军带来的最喜人的变化是电商。回乡第一年,他就尝试了线上销售。“当时主要是卖给朋友和熟人,没想到卖出5000多箱橙子。”黄海军说。小试牛刀的成功,让他明确了“技术+电商”的发展路子。现在一到柑橘成熟,黄海军就开始在线上展示产品,处理各地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每年通过线上售出的脐橙占一半以上,价格比上门收购价格高不少。”黄海军表示。通过电商,黄海军带动全村42家农户,增收46.6万元。回乡发展柑橘产业的经历,也让他写下《新橘颂》《种橙路》《九月红成熟有感》等诗。

发展产业不只靠思路,村里的路也得畅通。新时代以来扎实推进的脱贫攻坚,给屈原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至2020年,全村新修公路11.8公里,新增硬化公路22.6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2021年,包括屈原村在内的宜昌市1330个村,100%实现“快递进村”。2023年,屈原村通往外界的要道屈峡路,经过两次建设正式通车,同年香溪河大桥建成通车,将屈原村与三峡大坝、神农架、昭君村等旅游景点联结起来,极大带动了全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有了产业的乡村,正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在《新橘颂》里,黄海军充满自豪地写家乡的脐橙和脐橙产业:“莫问此珍何处有,屈原故里是吾乡。”

“一条古老的河流,一直在奔流不息”

屈原文化对屈原村有什么影响?影响不只在写诗,更在文化传承。2019年,徐正端去世,黄家兆毅然决然接替老师成为屈原庙新一任守庙人。

《秭归县志》记载:“屈原诞生地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结社‘骚坛’。”“诗风”融入了村里人的生活点滴,凝结成一代一代的传承。谭荣昌的父亲也是诗社成员,从小就听着屈原的故事和古诗长大的他,耳濡目染下,不管求学还是打工,一直坚持学诗写诗,现在更担任起诗社社长。黄海军为了学诗,在网上报名网课,老师每周要求交一篇诗作,他完成得最积极,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从小也爱写古诗。

在这个人工智能都会写诗的年代,三闾骚坛农民诗社的坚守有何价值?其价值不只在留下多少首诗,而在于传承本身。徐正端、黄家兆、谭荣昌、黄海军……村里一代代农民诗人的热爱和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活着,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种情感共鸣,是冷冰冰的电脑程序代替不了的。

现在,三闾骚坛诗社每年至少开两次诗会,上半年是端午诗会,颂扬屈原爱国精神;下半年是中秋诗会,突出农民特征欢庆丰收。其中端午诗会最为盛大,每届观摩人数超过一万人次,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诗歌盛会和当地重要的端午民俗。

黄家兆与屈原庙中随手写下的诗歌。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诗社社员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想方设法赶回来参加端午诗会。“2022年端午诗会前一晚,我在福建出差,也要连夜赶回屈原村。”在三闾骚坛诗社秘书长宋华明眼里,三闾骚坛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一直在奔流不息”,而这份对屈原的情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诗社的诗人们紧紧相连。

这种纽带其实不仅在诗人之间,也存在于村民之间。“屈原村,名人地,乐平里,人杰灵;诗人魂,应继承,长传唱,口中吟。”屈原村的村规民约被评为“全国100篇优秀村规民约”,屈原村也被评为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这种纽带也不只在一个乡村,还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力量。随着三闾骚坛影响力不断扩大,带动了全县民间诗社的兴起。2023年,全县30家诗社成为三闾骚坛的分社,社员达到2500余人,其中有教师、学生,也有各行各业喜爱诗歌的人。

“九歌”“橘颂”“涉江”“天问”……30家分社名称各不相同,都源于屈原诗词。其中,屈原中学的诗社名叫“涉江”,因为学校就在长江边,目前有300多名社员。“我是三闾骚坛诗社的成员,平时在学校会给大家讲一些诗词格律。”屈原中学老师、涉江诗社负责人刘建国介绍,宜昌市专门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屈风楚韵在原乡》,屈原中学开设了涵盖屈原生平、作品、传说等内容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2019年,黄家兆成为屈原村屈原庙的守庙人,至今过着与屈原和诗歌朝夕相伴的生活。

以屈原村为起点,文化的新生力量正不断涌现。秭归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王皓然是三闾骚坛年龄最小的社员,11岁时便申请加入诗社,在《屈原文学》等刊物上已经发表过多篇诗作。如同诗社的众多前辈,王皓然不仅热爱诗歌、创作诗歌,也在向身边的人传播诗歌的魅力。

千百年来,屈原村的农民诗社为纪念屈原而生,为讴歌时代而兴,为传承屈原精神而壮大。如今,《九歌》仍在,《橘颂》音留。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新貌,今天的农民诗人创作题材更为丰富,他们用质朴而深情的笔触,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自豪,书写着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竟涵 李忆宁 朱颖颖

短评:谁说农民不懂诗?

中华文明为何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在屈原村的农民诗人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三闾骚坛诗社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中间也有低谷,之所以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一代代诗社成员的热爱,他们将诗意外化在平凡的乡土生活里,传递出优秀农耕文化的力量。

谁说农民不懂诗?他们卷起裤腿下田,放下裤腿吟诗。1982年以来,诗社社员们笔耕不辍,已经写了2万多首诗。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屈原村的农民将农耕文化与诗歌文化自然地融合,将骚体诗的浪漫、古体诗的韵律、现代诗的情绪赋予村庄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他们的诗深深扎根于土地。

谁说农民不懂诗?屈原村的农民诗人写草木山水,也写时代变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三闾骚坛在“吃饱饭”的底气中恢复规模,诗人们讴歌改革春风;脱贫攻坚战序幕拉开以来,农民诗人们从屈原诗歌中汲取发展思路,以文化赋能柑橘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们的诗成为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谁说农民不懂诗?如今,这个隐藏在峡江深处的诗社成为秭归县响亮的文化名片,三闾骚坛社员从13名增加到130多名,再到有30家分社、2500多名成员。旧时农民诗人在端午和中秋相聚吟诗的约定,已变成全国各地诗歌爱好者共赴的盛会。诗社的存在不仅凝聚起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更将其魅力展现给全社会。

从屈原诗歌到农民诗作,从感悟生活到感知时代,我们看到了农民诗人富足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产业的交融互促,看到了文化传承脉络的清晰轮廓。

愿乡土的诗歌响彻大地,愿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

作者:朱颖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灯心草的作用与功效 灯心草的作... 灯心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1. 清热解毒:灯心草能够清热解毒,对于发热...
嘴唇舔起来很甜怎么回事 嘴唇舔起来很甜可能是由某些疾病或原因引起的,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原因:1. 糖尿病的高血糖会导致体内葡萄...
榕树寄生的作用 榕树寄生的作用... 榕树寄生的作用与功效包括增强免疫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促进血液循环等。1. 增强免疫力:榕树寄生中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了身上就起疙...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性后身上起疙瘩的原因可能是由病毒侵袭、免疫反应、药物副作用、过敏反应、内分泌失调等...
维脑路通的功效 维脑路通和复方... 维脑路通是一种能够改善脑功能的保健品,具有调节神经系统、提高记忆力、改善睡眠等多种功效。1. 调节神...
右耳有电流声是什么原因 右耳有电流声可能是由耳朵感染、耳鸣或听神经瘤等原因引起的,详情如下:1. 耳朵感染:耳朵感染是右耳出...
用呼吸机口干怎么办 用呼吸机口... 用呼吸机口干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几种可能的疾病:1. 低血氧症:呼吸机是用来辅助呼吸的设备...
吃藕放屁是怎么回事 吃藕放屁可能是由消化不良、肠道感染或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详情如下:1. 消化不良:藕中含有一定...
心脏总是一揪一揪的怎么回事 心脏总是一揪一揪的可能是由心脏病、焦虑症、贫血等原因引起的,详情如下:1. 心脏病:心脏病是一种常见...
黄连豆泡水的作用与功效 黄连豆泡水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消炎抗菌等功效。1. 清热解毒:黄连豆富含黄连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