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山区片区)现场会(以下简称“山区片区现场会”)在南阳市西峡县召开。会议总结山区地区推进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并安排部署下步山区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作。
河南省副省长李酌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河南山区地域面积广、生态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多样,要深学细悟“千万工程”中蕴含的改革经验智慧,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山区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李酌强调了两个重点:
“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片区化发展”“深化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学习“千万工程”,河南山区片区为何需要差异化、片区化发展?深化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为何要单设“山区片区”?
连续三场!
本次山区片区现场会,是河南继豫南平原片区、丘陵片区之后,第三场全省专题聚焦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
学习“千万工程”,河南为何要单设“山区片区”?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两点:山区自然资源禀赋和山区乡村建设、发展的特殊性。
首先,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地形虽以平原和盆地为主,但山区同样分量极重。
从面积占比上看,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超过全省面积四分之一,北部太行山、西部伏牛山、南部大别山围绕着大半个河南。
从县域占比上看,以山区地形地貌为主的县(市、区)共有17个,占全省121个涉农县(市、区)的14.5%。
从功能角色上看,山区是重要的江河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多样的地域文化,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践行“两山”理论,在全省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山区乡村建设、发展方面,与平原、丘陵地区相比,也呈现出几个关键的特殊性。
从建设难度上看,山区农村常住人口与村庄密度都明显小于平原地区,村庄呈现零散分布的格局,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欠账多,是实现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地区。
从建设现状来看,由于山区村落布局分散,山区乡村建设用地面临耕地红线与生态红线的双重限制,同时,受交通条件制约,山区乡村建设需要高投入、高成本,加之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资金紧张,难以支撑大规模的乡村建设投入,导致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正是基于山区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乡村建设、发展情况,山区片区和美乡村建设,不能按照平原、丘陵地区那样“撒胡椒面”,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聚焦山区特点,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片区化发展。
差异化、片区化!
山区各县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巨大,空间尺度和人口规模各有不同,加之山区生态功能脆弱,更不能在发展上“翻烧饼”。
比如,虽然山区地区县(市、区)数量、人口数量、还有村庄数量在全省占比都较小,但山区地域面积广,河南面积排名前列的区县基本上都是山区县(排名第一的卢氏县面积4004平方公里、排名第二的西峡县面积3454平方公里)。
山区县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让差异化、片区化发展成为了山区片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各地需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差异性、多样性,依托当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可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分类明确建设重点,不搞整齐划一,防止“一刀切”“大呼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特别是近年来,河南山区人口及其居住空间逐渐呈现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中心镇、县城集中的趋势。从各地的探索来看,顺应山区人口与村庄布局变化趋势,差异化、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是很好的路径和方法。
差异化、片区化发展,山区片区如何做?
片区化“河南方案”明确,原则上以县为单位,根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规模等,选取2-3个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的乡镇作为一个片区。
片区内以村为基础单元,以集镇为中心,以资源禀赋为连接纽带,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田村一体建设、产村一体发展、种养一体循环,实现整体建设提升。
在村庄自身基础薄弱、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片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将政策资源通过项目集成、资金集中、政策集聚的方式向片区倾斜投入,不仅能够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还将促进片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乡村治理的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山区如何做?
本场山区片区现场会,河南省山区典型县域分别从三个角度给出答案。
山区县域如何划好“片区”?
这方面,西峡、栾川、卢氏是全省样板。
南阳市西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是一个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近年来,西峡县坚持绿色为本、产业为基,发挥特色优势,蹚出一条 “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山区 “千万工程”新路子。
在“片区”规划方面,西峡强调一体化设计布局。
西峡发挥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发展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农文旅四大产业,聚业成链、聚链成势。依托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地形地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特点,规划设计 “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即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鹳河沿线香菇产业区、312国道沿线猕猴桃产业区、328省道沿线中药材产业区和208国道沿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区。
栾川在“片区”布局方面,着重突出规划先行、分批分类。
规划方面,栾川强化县乡村统筹,改变以往由专业机构主导编制规划的方式,立足县域和镇村实际,打破行政区划和空间界限,科学编制乡村发展规划,构建乡村振兴 “五级四类”规划体系,即:县级、片区、乡镇、连片发展村庄、村级5级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4类项目,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实现全局与末梢的贯通一致。
分批分类方面,栾川按照 “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促”原则,规划布局康养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老君山高端民宿集聚区、蕙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山茱萸药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食用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等8个县级示范片区,结合各片区实际,分解细化发展任务,逐年分批有序推进,以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及产业发展。
卢氏在“片区”布局方面,把着力的关键放在产业上。
卢氏深挖资源禀赋,精选菌、药、果、蜂、文旅康养五大特色产业,明晰 “县域北部观光农业示范区、中部循环农业试验区、南部特色农业体验区”布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打造。
“片区”机制应该怎么建?
这方面,西峡同样给出示范解法。
西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五大片区建设专班,书记县长亲自抓。出台激励政策,优化项目、资金、人才、土地、信息等发展环境,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台账化落实,各片区内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提档升级。
同时,西峡还注重片区内和片区之间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增强 “五区并举”,协调联动,互促共赢,形成 “先导引领、四区并进,功能互补、服务共享”的有机协同效应。
“片区”如何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西峡和桐柏是河南样本。
西峡在五大示范片区内,着重突出产业化联动发展。
西峡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培育仲景宛药、仲景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的企业538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75%以上。
在四个产业片区内,镇建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建有富民加工产业园及工贸小区,使农民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构建起产村、产镇、产城“互通”新格局。
桐柏方面,关键词则是:一片一特色。
桐柏在产业培育上,结合桐柏县花生、茶叶、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推进山区优势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集中连片成带发展,形成 “一片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同时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让产业由粗放向精细优质发展。
产业富民强村,山区怎么抓?
产业振兴一直是河南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重中之重和切入点。
与平原、丘陵地区相比,河南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本次山区现场会,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突出了“富民强村”的重要导向。
如何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打通利益融合结点,让广大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同步收益、同步提升、同步发展,切实增强产业富民强村效应,成为山区片区也是“千万工程”河南方案的关键所在。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本次山区现场会上找到几种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解法。
在乡村产业“富民”和“强村”方面,西峡是个缩影。
数据显示:2023年,西峡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7元,高出全省4014元。
西峡的“富民密码”,是片区化理念基础上的“菌果药旅”四大产业。
这方面,西峡促进片区内龙头企业、村集体、产业园、农民等要素,贯通融通、优势互补、联合共建、利益共享,“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360多亿元,全县80%以上的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自四大产业。同时,通过片区联动发展,吸引1600 “归乡人”创业,留住3.5万 “原乡人”参与产业发展,招引各地3.7万 “新乡人”就业。
产业发展如何富民强村?
西峡给出的“强村密码”,是强村公司。
西峡先导区组建4个强镇公司,16个村联合搭建5个强村公司矩阵,运营前置;建立健全 “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联动机制,促进村民共富,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45%。
除了“西峡样本”,卢氏“社企结合”在富民强村上效果明显。
一方面,卢氏县抓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精准对接生产销售渠道,变 “单打独斗”为 “抱团发展”,破解 “农户生产销售难、集体经济增收难”两难问题。
另一方面,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优化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带动群众主动进链、深度嵌链、错位补链,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富民强村方面,鲁山县给出的关键词是:绿色产业。
鲁山县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强村富民之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方面,鲁山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链,按照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产品绿色化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全县形成7条绿色产业示范带、178个绿色产业基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7%以上。
另一方面,鲁山充分发挥山区生态文旅资源优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做好 “旅游+”“+旅游”文章,打造生态沟域湾区特色品牌。全县建成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22个,农家宾馆1300余家,全县10余万群众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年收入10多亿元,真正实现以绿促旅、以旅兴农、以农促美。
笔者认为,“千万工程”河南方案突出产业富民强村,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立足“三留”:产业更多留在乡村、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也需要进一步引导产业进村,倡导就业在村。
作者: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