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1—9月,全省累计完成铁路货运发送量6579.8万吨,同比增长4.1%。中欧班列累计载货144536标箱、JSQ型商品车出口1067车,合计同比增长8.4%。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铁路的骨干作用和水运的独特优势,不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持续推动物流业增效降本,为区域经济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能。
10月20日,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上,一列货运列车发出。在这里,铁水联运驰而不息。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由沪苏通铁路太仓港站引出,往东延伸至港区集装箱作业区。“从港区发出的集装箱货运列车,向北可由沪苏通铁路、宁启线、新长线驶入陇海铁路,向南可经沪苏通铁路及上海铁路枢纽驶向京沪线、沪杭线。”港区工作人员介绍。1—9月,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到发集装箱2.6万标箱、商品小汽车7.8万辆。
10月14日,中兴通讯海铁联运班列在南京港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成功首发。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董事长时青松介绍,龙潭港铁路专用线目前主要承担沿江班列、国内沿海航线的海铁班列,以及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商品汽车等铁水联运业务。1—9月专用线货运量达103842标箱,主要货种有煤炭、太阳能板、白色家电、生活家具等。
近日,宜家整柜海铁联运定制班列从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驶出。该定制专列依托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物流枢纽功能,高效集结江浙地区供应商代工货物,通过水公铁多式联运方式运至上海洋山港后发往欧美国家。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苏州高效运营“苏州—上海洋山港”“苏州—上海外高桥”“苏州—上海芦潮—洋山港”等多条海铁联运、河海直达线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服务苏州地区物流产业与供应链资源能级提升。自海铁联运业务开展以来,已累计开行1977列,发送15.8万标箱,货物总重174万吨。
按计划,到2025年,江苏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规划实现全覆盖,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实现全覆盖。目前,全省有8条铁路专支线同时在建。其中,今年要建成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加工装配园区铁路专用线、滨海港铁路专用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陆续新建成的铁路专用线正在逐步释放运输功能,促进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益提升。
8月22日,吕四港铁路专用线获得货物运输业务开办批准,洋吕铁路吕四港物流园与南京铁路物流中心开发“扬州北—吕四港—洋山港”海铁联运线路,在吕四港物流基地集结集装箱,组织吊装后运送至吕四站,通过吕四港装船送达洋山港出境。
9月26日,满载光伏组件的28个集装箱到达吕四港物流基地,标志着洋吕铁路吕四港铁路专用线海铁联运首列成功开行,通州湾新出海口真正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无缝对接。据南通洋吕铁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介绍,下一步,吕四港物流园将积极开发海铁联运产品,探索国内货物集装箱及整车运输业务。
扬州江都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计划在10月底正式开通。中铁上海设计院江都铁路专用线总承包项目经理何守耀介绍,江都铁路专用线项目以现有物流园区为依托,要打造苏中国际枢纽园区,向东连接上海港、宁波港和通州湾的铁海联运通道,向西打通中欧班列。
中铁二十四局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项目负责人王立强表示,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通车后将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中欧班列,将为腹地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宿迁港物流资源集聚度和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港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平台,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打通,不只是降低物流成本,还将促进港口物流园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和产业集聚新高地,更多铁路专用线开通,将进一步促进铁路和港口物流园区集聚引流。”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峰表示。
目前,江苏初步形成“2+5+39”(2个一级铁路物流基地+5个二级铁路物流基地+39个三级铁路物流基地)的铁路货场布局,9个重点港区已引入铁路专支线。
着眼未来,业内人士表示,要将铁路货运打造成江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支撑。当前,京沪、陇海等铁路在省界断面基本饱和,宁芜、新长等线路标准低、能力弱,大多也已饱和,货运过江能力有限,仅依靠南京长江大桥和承担少量货运的沪苏通长江大桥。正在加快建设的南京上元门过江通道建成后,将突破南京枢纽内铁路过江瓶颈,优化全省铁路网。正在全速推进的宁芜铁路项目扩能改造成功后,将进一步优化南京铁路枢纽货运布局。
在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裴剑平看来,构建内通外联、高效便捷的高铁物流通道,推进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能在更高层面进一步释放铁路货运能力。“随着北沿江、通苏嘉甬、宁淮、沪苏湖、沪苏通二期、潍宿、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多条铁路同步推进建设,铁路网进一步加密,将深层次推进国家通道互联互通。”省铁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过程中,铁路规划由单一干线铁路规划向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体系转变,强化多层次轨道交通间“硬联通”,其中要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实现多层次轨道交通线路在南京北站、苏州北站等枢纽高效互联。(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