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壶山街道上端头村的茶山上,第一波绿茶还未及采摘,各项农事已紧锣密鼓展开。这头,茶农们忙着为茶园清沟排水、追施春肥;而山脚下,武义熟水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共享茶厂”里,一场生产设备升级战提前打响。
900平方米的车间内,只见近50台大小茶机整齐排列,“熟水茶业”负责人鲍王栋正和电气设备工程师商讨电路优化方案。“新增的十台茶机即将到位,必须赶在春茶季前完成优化。”鲍王栋说,去年春茶季时,设备日均运转超20小时,产能基本饱和,今年加工量预计增长20%以上,因此得赶紧布局新增茶机。
此外,鲍王栋还打算同步植入智能电控方案,对部分茶机进行改造升级。比如说,茶叶揉捻机原先受定速运行影响,前期转速过快,容易把茶叶揉碎,改造后采取变速运行,就能解决这一痛点。还有在茶叶输送机添设风扇,可使茶叶快速降温,保持翠绿色泽……这些创新源自鲍王栋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他可是全国技术能手,有他把关,我们放心。”茶农温田旺说。
“过去卖鲜叶看天吃饭,现在加工成干茶,慢慢可以打自己的招牌,聚拢一批茶客。总体来说,每斤能增收20%以上。”温田旺相告,与他一样,周边茶农也想加工成茶叶,可之前规模茶厂不接收零散加工业务,小作坊又无法保障加工品质。“共享茶厂”正好破解难题,既能自己动手加工,也可委托给茶厂。
春茶开采在即,据统计,金华现有茶园36万亩,年产值近24亿元。几年间,全市共冒出了10多家“共享茶厂”。金华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旭升表示,“共享茶厂”的创新实践,不仅让更多茶农实现“鲜叶变商品”,还通过标准化生产培育出更多“小而美”品牌,正为八婺大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开化县池淮镇余田畈村,龙口香茶业有限公司员工正对各类茶机全面检修和调试,为春茶上市做足准备。针对市场新需求,今年,该公司特别引入了全自动精包装流水生产线进行茶饼包装工作,可实现茶饼的自动称重、包装和喷码,有效解决人工包装效率低、误差大等问题。公司总经理廖玮杰表示,待设备全部调试完毕后,还将进行茶叶SC认证,以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开化作为茶叶生产大县,境内有大大小小373家茶厂。目前,各家企业正抓紧开展设备检修、调试及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记者从开化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前,该局正密切关注春茶萌发情况,及时发布茶叶气象动态信息,做好“倒春寒”预警和春茶开采预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各茶叶生产主体,指导茶叶生产主体提前做好茶园清洁与肥水管理、机器检修和调试、采茶工用工保障等工作,确保春茶顺利生产。
绍兴市新昌县素以“大佛龙井”名满天下,殊不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地已悄然崛起全国领先的茶机产业集群——从茶园管理设备到茶叶加工机械,从山地掘耕机、智能采茶机到龙井茶数智化加工生产线,构建起覆盖茶叶全产业链的智能装备体系。
眼下,新昌茶机企业纷纷赶订单、忙生产。随着气温攀升,浙江各地进入采茶旺季,茶机企业也随着新茶的大量上市,进入到全年最繁忙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茶机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其中“恒峰”“银球”“盛涨”“均一”等品牌扁形茶机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俞浩芳表示,未来,新昌将加速推动茶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鼓励茶机企业做大做强,突破传统加工技术和产能的瓶颈,尤其加快丘陵山区适用茶机装备和规模化龙井茶生产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聚力打造10亿级的茶机产业集群。
作者:卢奕仿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