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帮我预订5斤‘陕茶1号’翠峰。”
“现在新芽刚长出来,量很少。要等2天以后,您看可以吗?”一大早,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老茶农单林江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他带着几十人的队伍当天采摘、当天加工,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陕南安康的山水,遍布汉滨乡村、大大小小的茶园成了最有人气、最具活力的区域。垄亩间脚步密集、手指飞舞,工厂里机器转动、茶香四溢,电话中排队采购、订单不断……
近年来,汉滨区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功能定位和富硒资源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品牌赋能、要素融合,着力推动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绿色升级多赢目标。
“陕茶1号”——走向全国的茶树新品种
汉滨区双龙镇是汉江南岸的产茶大镇,春茶开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下午3点,“陕茶1号”育种人王衍成坐在会客厅里,一杯接一杯地泡茶并邀请客人一同品鉴,工作人员详细记录、及时传递信息到100米外的茶厂里,制茶师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烘焙的火候和温度。直到第20杯茶入口,王衍成瘦削的脸上才浮现出满意的微笑:“今年的高端产品‘陕茶1号’仙茗就按照这个技术标准生产。”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王衍成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奔走于茶园与茶厂、城市与乡村,几十年初心不变、本色依旧,选鉴育繁如痴如醉,种茶制茶如琢如磨。他的目标单一且执着,就是让汉滨好茶走出安康,香飘四方。
王衍成有许多头衔:安康市汉水韵茶业负责人、高级农艺师、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等,但他最认可的还是“‘陕茶1号’育种人”。20世纪90年代,王衍成在家乡双龙镇龙泉村的一棵百年老茶树上发现了勃勃生机。“它发芽比其他茶树要早而且芽头大,是茶叶母树的不二选择。”王衍成回忆,通过株系、品系评比试验、区域试验等一系列步骤,逐步筛选出优良单株并进行了茶苗繁育工作,于2004年成功登记为国家茶树品种,并在2011年被陕西省认定为省级良种,从此结束了陕西没有自有茶树品种的历史,因而被命名为“陕茶1号”。
“‘陕茶1号’茶叶光泽感强,芽叶肥壮,干茶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清澈,深受市场欢迎。而且我们的茶树具有发芽早、生长势旺、适应力强等优点。”王衍成介绍,它被陕西省作为唯一的茶叶适生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如今,“陕茶1号”火热出圈,已经在全国11个省域示范种植,推广面积达10多万亩。2024年销售茶苗1500万株。
一棵茶树倾注一片深情,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多年来,王衍成以多种方式帮助周边村民因茶致富。村民张开芳说:“整个春茶季,我们这些人都在园区采摘,手脚快的一天挣200元钱,慢一点也有100多元。自家还有两亩茶园,也是他支持的茶苗。‘陕茶1号’对我来说就是‘致富1号’。”
茶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大竹园镇,汉江北岸产茶重镇。每年春茶开园,安康市汉滨区东旭生态农业负责人单林江和刘本英夫唱妇随、默契配合,成为春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两天,为了准备赴西安推广的几百斤茶叶,夫妻俩采茶、收购、运输、加工,忙得不亦乐乎。
“受倒春寒影响,今年的茶比较晚一点,但整体上看品质还是比较好的,‘陕茶1号’品种叶子壮实。大量上市在3月底4月初。”刚卸完车,单林江从竹筐里抓起一把鲜茶,颗颗芽叶从指间滑落,新茶独有的芬芳清香扑鼻,沁人心脾。
蜿蜒的嵩坪河自凤凰山而来,流经紫阳、汉滨,向汉江而去,两岸的谷地、山坡是天然的富硒茶产地。在大竹园镇大竹园社区、粮茶村、二联村,单林江因地制宜发展连片优质茶园1200多亩。随着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单林江以茶园为基础,以大型生产研发基地为核心,建成5000平方米的东旭茶庄,打造集制茶体验、技术培训、电子商务、应用研发、旅游研学、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在外求学的一对儿女也相继归来,一个负责线上销售,一个负责旅游推介,全家总动员走好茶旅融合路。2023年,以东旭茶庄为主体的汉滨区龙头湾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7000多人。2024年,景区还为数十所学校8000多名学生提供了研学服务。
单林江说:“我们精心管护,在茶园边、道路旁栽植各类花卉苗木,持续开展茶文化传播培训,营造热爱家乡、了解农业的浓厚氛围,让绿色发展、因茶兴业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无人机飞过,蒿坪河沿线、汉滨区山乡,一幅以茶旅融合妙笔绘就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茶乡“三变”——不负青山的新质生产力
走进流水镇良田村,春茶采摘一派热火朝天。安康市汉滨区周林生态农业负责人李静把直播间“搬”进了茶园里,她背对汉江,以茶农为背景,娴熟地介绍着今年的茶叶性状和采摘加工情况:“首先是带大家看一看我们茶园的风景,三面环水、阳光照射特别充足,所以我们的茶叶口感特别鲜甜,有需要了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我的直播……”
随着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李静发挥自身优势,陆续开通多家网上店铺和多个短视频平台直播间,宣传推介家乡茶叶,全力开拓“云端”市场。2024年,李静团队线上全平台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
近年来,汉滨区持续在种植、生产、销售上全方位发力,以种苗、技术、理念“三变”推动富硒茶产业提质升级。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主任张鹏介绍:种苗上,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衰老茶园逐年更新改造,落实茶园科学管护措施,让低产茶园向高产茶园转变,大力推广“陕茶1号”等适栽品种,着力打造集生产、体验、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茶园。技术上,应用有机质改良土壤、生物防控、以草抑草等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用、节本高效、绿色低碳的新模式,加快“机器换人”步伐。理念上,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品质保证、品牌引领,利用夏秋茶丰富产品类别,不断延链强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汉滨区始终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殷殷嘱托,用好硒资源,做强茶文章,推动形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全区现有茶园21.5万亩,年产量突破1万吨,建成“陕茶1号”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培育茶叶园区56个、加工企业78家,入选全国茶业重点县域,以“陕茶1号”为主导品种的茶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产业。
汉滨区委书记吴大林表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强化链主企业建设,培育茶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以“汉滨陕茶1号”为主的“安康富硒茶”标准,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汉滨茶叶品质、品牌和影响力、竞争力,切实推动汉滨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春光里,人们忙碌着、奋斗着,共同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汉滨故事。
作者:周亭松 周濬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