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令枪响,数千名跑者从起点跃出的那一刻,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的街头巷尾便不再是单纯的赛道,而是化作一条流淌着活力的纽带——串联起人才、产业、文化与旅游的共生逻辑。近年来,后沙峪人才社区半程马拉松赛(简称“峪马”)不仅成为展示城市气质的窗口,更悄然演变为撬动人才集聚与商文体旅融合的支点。这场赛事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图为第二届“峪马”赛事。
“峪马”何以成为人才“强磁场”?
吸引人才不能靠“喊话”,而要让城市自己“说话”。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后沙峪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当“峪马”的赛道掠过国航飞行训练基地,穹顶内飞行员模拟起降的画面与脚步同频;穿过中航信产业园时,玻璃幕墙折射出工程师们调试数据的身影……一条马拉松赛道成了精心设计的“城市说明书”,这场赛事早已跳脱体育竞技的单一维度,成为一场人才与城市的深度对话。
后沙峪深谙“以赛引才”之道。赛事筹备期间,配套举办基金沙龙、创业路演、招商推介,借助“峪马”的流量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这种“以赛会友、以赛兴业”的链式反应,恰是“峪马”赋予人才建设的独特价值。
两年来,借助“峪马”的东风,后沙峪镇高标准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从国际青年创新人才集聚区、京港澳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落户,发起成立顺义区首支镇级基金,到新引入贝赛斯等国际教育资源,建设顺义人才公园增添休闲场所,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开展各类交流合作,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本、市场、政策、空间、服务”全要素对接,已成为后沙峪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生动实践。
让人才在奔跑中感受产业脉动,在汗水中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细节里体会城市温度。“跑一场马拉松,比读十份招商手册更懂这座城。”
“峪马”商文体旅的“化学反应”从何而生?
“峪马”的能量,绝不局限于21.0975公里。当跑者的脚步激活城市空间,商文体旅的要素便如同被投入催化剂的反应池,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融合创新。在连续的两届“峪马”赛事中,我们看到了:
商业“活”了——在“峪马”流量的带动下,赛事与周边商圈形成联动,罗马湖畔、SS-ONE、山姆会员店内,烟火气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跑者落座,顺鑫、汇源果汁、桃李、马大姐等顺义本土产品被争相采购,老字号糕点与网红咖啡同台竞技,非遗手作与智能运动设备争奇斗艳,“跑一场马、逛一座城”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场景。
文化“潮”了——赛事奖牌融入地标建筑,核心赛道加入“漫游时空”主题彩绘,赛道补给站上演非遗展示与鼓乐表演……这些细节看似轻盈,实则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符号。当跑者把奖牌照片晒上社交平台,当短视频里的加油助威声冲上热搜,后沙峪的文化肌理便随着赛事IP悄然出圈。
体育“燃”了——YOLO悦园里传来篮球触碰地板的回声,GT金港乐园里卡丁车发出阵阵轰鸣,温榆河畔的网球馆内挥拍与加油声此起彼伏……“峪马”如同一柄钥匙,打开了全民健身的“百宝箱”,让运动热潮从赛道向街巷蔓延。
旅游“暖”了——赛事组委会深挖“体育+旅游”潜力,推出“跑马+采摘”“跑马+研学”主题线路,参赛家庭赛后漫步后沙峪农场,感受田地里瓜果带来的清香,体验都市里的“桃花源记”。一场赛事,激活全域旅游资源,让“匆匆过客”变为“深度体验者”。
后沙峪产城融合的未来向何处延伸?
两年来,后沙峪镇以赛事为媒介,聚人才、活产业、塑品牌,走出了一条“赛事引流-场景激活-服务沉淀”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
正如21公里的“峪马”赛道所展现的,以天北路为轴,串联起中航信高科技产业园、国航飞行训练基地的硬核科技与北京温榆河公园(故城记忆)、顺义人才公园的柔美生态,东侧地铁M15号线设站,北侧紧邻S28机场北线高速,西侧京城高速15分钟直达市区,南侧自驾20分钟直抵T3航站楼,这种“右手产、左手城”“东西南北、交通便捷”的空间布局如拼图般精准咬合。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赛事期间的火爆如何转化为长尾效应?以“峪马”核心赛道上的罗马湖步道彩绘为例,就是让“赛事同款”体验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马拉松的终点线可以丈量,但产城融合的探索永无止境。“峪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座城的升级之路,未必总要大拆大建、轰轰烈烈。有时,只需找到如马拉松这般“四两拨千斤”的支点,便能让人才、产业、文化、旅游等要素自然生长、彼此赋能。4月13日,第三届“峪马”的枪声即将再次响起,后沙峪要做的就是以“眼光超前、思维创新、多元包容”为立足点,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国际化、类海外实践之路,让每一步都踏准城市与人的共鸣节拍。
作者:农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