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近年来,北京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特别是在两轮“百千工程”推动下,京郊乡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但是也要清醒看到,有的村村容村貌维护管理不到位,有的村房屋建设缺乏规范设计,还有的村“布局分散、风貌凌乱”。京郊乡村整体风貌有待提升,仍需要进一步“塑形铸魂”。
当下逐渐兴起的乡村美学,为指导村庄有机更新,推动乡村风貌变化、颜值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4月19日,一场以“乡村美学与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市“百千工程”示范村金叵罗村举行,会议由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和“新农人”、村干部代表齐聚一堂,从理论建构、在地实践、政策支撑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对话,探讨乡村美学的价值挖掘与产业转化的新思路,推动首都乡村实现“以美兴业、产村融合”的振兴新图景。
理论探索:乡村美学的多维价值与底层逻辑
乡村美学的学科建设是这次研讨会关注的话题。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成贵从学科建设的高度,重新定义了乡村美学的内涵。在他看来,乡村美学不仅是“乡村之美”的感性表达,更是一门研究“美”的客观存在与主观感知统一性的学科。
“乡村美学需要以‘对象、理论、语言’三大体系为支撑,既要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自然生态等物质载体,也要挖掘乡土文化、集体记忆等精神内核。”李成贵解释道。他还强调,当下北京乡村正处于“解构与建构并行”的关键期,需以城市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乡村的合意建构,将乡村打造为“农民的幸福家园”与“市民的乐园”双重价值综合体。
艺术介入与文化赋能为当下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市文联主席韩子荣从文化战略视角提出,乡村美学应突破“景观美化”的浅层逻辑,转向“艺术赋能乡村”的系统工程。她主张将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引入乡村,通过艺术家驻村、公共艺术装置、非遗活化等手段,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美学场景。
这一观点得到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姚忠阳的呼应,他提出“美学是创新力”,乡村美学需与规划、政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在地实践:从美学场景到产业生态的转化路径
近几年,民宿经济快速发展,重构了乡村“人货场”的关系。金叵罗村老友季民宿主理人梁晴分享了以美学激活产业链的实践经验。通过设计赋能,她将传统农产品包装升级为文化符号,例如将小米礼盒设计成“二十四节气盲盒”,价格提升3倍仍供不应求;民宿空间则通过“老物件+现代设计”的混搭风格,构建出“乡村生活美学馆”场景,吸引市民参与农耕体验、手作工坊等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目前,该民宿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形成“民宿+农业+文创”的共生生态。
而京郊花园经济的兴起,则让金樱谷花园创始人罗谋芳开辟了从农业景观到乡村产业裂变的新路径。她以30亩荒地为试验田,打造集花卉种植、自然教育、婚礼定制于一体的美学空间。通过举办“樱花节”“星空露营”等活动,单日最高客流突破3000人,并衍生出樱花酒、永生花工艺品等20余种产品,年产值超500万元。她的实践印证了“场景即流量,流量即产业”的逻辑,为乡村闲置资源开发提供了样本。
一花独放不是春。怀柔“新农人”任一创建的“节气同源”品牌,揭示了更深层的变革逻辑。她以“养生农业”为切入点,联合12个村庄成立合作社,通过统一品牌、共享渠道、分工生产,将传统农业升级为“食养+文旅”复合业态。例如,与中医团队合作开发的“节气药膳套餐”,客单价达800元,带动合作社农户收入增长40%。这一模式突破了单村发展的局限,实现了“组织重构-资源整合-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围绕乡村美学如何在基层落地,三位村支书的发言展现了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金叵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伊书华坦言,村民对“美学经济”的认知差异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大周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柳彦国通过“拆违建绿、土地流转”重塑村庄肌理,以200亩花海带动乡村旅游收入翻番;唐大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于云龙介绍,村里借力环球影城溢出效应,打造“民宿集群+主题农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这些案例表明,乡村美学的落地既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政策赋能:构建乡村美学的长效支撑体系
在实践中,乡村美学需规划先行,为乡村留白增绿。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乡村规划处副处长边雪认为,当前北京已通过“点状供地”“预留弹性指标”等政策破解乡村用地难题。例如,密云区试点“乡村美学专项规划”,允许将5%的建设用地用于公共艺术空间,并通过“设计下乡”行动,组织50余个设计师团队对接村庄需求。她认为:“规划不是限制,而是为乡村未来预留可能性。”
打通乡村美学与产业融合的堵点还需政策协同。姚忠阳透露,北京正研究出台《乡村美学与产业融合行动计划》,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艺术乡建项目,并对民宿、研学等新业态给予优惠政策。北京市农研中心研究员刘军萍则提出“四级联动”机制——即“政府定标准、企业拓市场、村庄供场景、村民创产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
乡村美学需要专业人才的加持,从而构建城乡连接新通道。韩子荣特别强调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她倡议建立“乡村美学资源云平台”,整合艺术家、设计师、运营团队等资源,通过“线上对接+线下落地”模式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同时,计划培育500名“乡村美学指导员”,为村庄提供定制化咨询服务。数据显示,北京已有30个村庄接入该平台,项目对接效率提升60%。
让美学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标志着乡村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型。当美学从装饰性元素升级为系统性方法论,乡村便不再是城市的“配角”,而是承载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独立主体。正如李成贵所言:“乡村美学不是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重构城乡关系的战略支点。”未来,随着政策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社会力量的持续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京”彩画卷将会变为现实写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