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天津市西青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要求,4月25日上午,西青区举办“来西青·创青‘村’”高校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以青春力量赋能城乡协同发展新格局。
“来西青·创青‘村’”主题活动由西青区委组织部、团区委、区农业农村委联合发起,通过征集乡村产业运营、品牌拓展、治理服务、文化焕新“四大需求”,策划推出青年入乡“四大工程”:“青创先锋”助力乡村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青云助农”赋能农产品品牌数字化营销;“青村实训”打造田间地头的实战课堂;“青润乡土”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乡风融合。活动现场,天津多所高校成立的四大专项突击队获授旗,标志着“乡村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的产学研合作范式正式启动。
“四维发力”打造人才扎根热土。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林小琳强调:“要让乡村真正留住人才,必须从四个维度精准发力:一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保障政策,让人才有获得感;三是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夯实美丽乡村的硬支撑;四是培育文明乡风、完善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通过“硬环境+软服务+真待遇+大舞台”的立体化举措,西青区正着力破解城乡人才流动壁垒,推动青年才智与乡村需求深度对接。
天津市开心家庭农场负责人、辛口镇大沙沃村返乡创业大学生代表吕欣的案例,正是“四维发力”的生动注脚。她在会上分享:“从一个分不清秧苗和杂草的农业‘小白’,成长为天津首个在盐碱地上种出蓝莓的‘蓝妹妹’,这条路走得不容易却很值得。”面对盐碱地种植的技术瓶颈,西青区政府和农业协会为其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提供无土栽培技术支持,并协助其自主研发土地“智慧大脑”系统,将千亩荒滩变为现代化蓝莓基地。如今,她的农场不仅实现年产值超千万元,更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家乡不仅成就了我的一番事业,更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值得每一名青年去探索!”吕欣感慨道。
王稳庄镇党委书记张为民以万亩小站稻田和智慧农业项目为例,向青年发出邀约:“我们将建立‘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利益共享’机制,对优秀团队给予技术入股、优先承包经营权等激励。”这一举措呼应了“干事创业平台”建设思路。以吕欣的蓝莓项目为例,政府通过土地流转优惠、技术入股分红等政策,为其降低创业风险,同时联动高校科研团队为其提供“一对一”技术帮扶,形成“政策护航+智力支持”的双重保障。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2022级学生马雪晴也在活动中成为乡村志愿者,她表示,多年来,天外青年志愿者用行动诠释担当曾经连续多年为留守儿童开设“多语课堂”,让语言成为打开世界的窗口。“我们组建了多支乡村振兴助农社会实践队伍,以青年创意为媒,让传统产业‘触网新生’,手把手教农民掌握‘直播带货’技能,使当地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帮助农民实现创收并收获感谢信,同时,以多语种为桥,让乡土文化‘破圈出海’,以多语种翻译为农产品赋能,打开世界窗口。”
长效赋能,党建团建双驱凝聚青春合力。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在致辞中表示:“活动将推动校地合作迈向新境界,实现人才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区委组织部部长宫璐璐进一步透露,未来将通过校地“双促”共建,持续开展青年墙绘设计、直播助农、“扬帆计划”实践等活动,构建城乡融合的青年人才蓄水池。数据显示,西青区近年已组织超千名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实践,孵化涉农创业项目23个,带动农产品销售超亿元。
随着《乡村振兴 青春同行》诗朗诵的铿锵之声,西青区以城乡融合为轴、青春力量为笔,正绘就一幅“人才扎根乡土、才智反哺乡村”的生动图景。这里,青年的“青春梦”将与“乡村梦”同频共振,在广袤田野间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