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好半年粮”的农谚正在天津现代农业实践中被赋予科技内涵。近日,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发展中心基地内,30万盘采用秸秆基质的棚室育小站稻秧苗绿意盎然。这些秧苗可满足2万亩水稻种植需求,标志着天津小站稻“科学”育秧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与传统露天营养土育秧不同,天津重点推广的棚室基质育秧技术实现了“车间化生产”。该技术以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经20余道生化工艺制成含缓释肥、保水剂的全营养基质,配合智能温控大棚,使播种效率提升3倍,出苗整齐度达98%。“现在就像工厂流水线作业,每天能完成5000盘标准化育秧。”基地技术负责人李翔表示,相比传统方式,新技术每亩节省人工成本120元,减少取土4立方米。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郑爱军介绍,水稻基质育秧技术通过改变育秧材料,实现了水稻育秧技术的省种、省肥、省药、省工、省事,促进水稻早育秧、早插秧、早分蘖,提高稻米的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这是本市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中继水稻旱育稀植后的又一次革命性技术,对推动水稻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我国水稻育秧环节每年产生超千万吨级营养土需求,而天津模式将秸秆利用率提升至85%,为全国水稻产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术已在黑龙江、江苏等水稻主产区建立示范点。
“基质育秧不仅破解了劳动力短缺难题,更构建起‘秸秆-基质-粮食’的生态循环链。”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主任、研究员于福安指出,天津作为北方水稻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其棚室集约化育秧经验对提升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随着春耕进程推进,这项智慧农技正在广袤田野铺展新的丰收图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林单丹
上一篇:招才引智点燃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辽宁大面积单产提升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