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潢川县)工作推进会在信阳市潢川县举行,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潢川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及种植养殖大户、新型经营主体代表等100余人参加。院县共建各项目负责人重点围绕潢川县水产、稻米、花木三大主导产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汇报,总结了项目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自2023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潢川县政府开展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由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粮食作物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中心等,组建了30多人的科技服务团,设置特色水产、优质水稻、优势特色花木3大专题12项任务,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在实施过程中,科技服务团帮助当地引进8个新品种,推广10项新技术,建设示范基地2.5万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37家。
为助力潢川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与潢川县集成推广了“稻-虾-鳖”“一稻三虾”“鳖-鱼混养”“鳖-菜共生”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开展养殖甲鱼的病害监测与合理用药技术示范与推广,通过甲鱼细菌药敏快速检测技术,实现了病害的早发现、早预防、科学治;以黄寺岗镇甲鱼高效养殖核心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建立起了潢川县甲鱼产业园及乡村振兴示范村(镇)。
“去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引进了‘长淮1号’中华鳖新品种,经过300多天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626克,该品种生产速度快、抗病性强、效益高,以后要加大该品种的养殖规模。”在位于潢川县黄寺岗镇甲鱼产业园内,河南搏星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仇庭辉说。目前,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已在这里设立了良种繁育场,通过温棚集中育苗,向周边养殖场和种养合作社推广。
在潢川县来龙乡百利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适时向稻田里投放了中华鳖“长淮1号”,实施稻鳖生态共养。“鳖吃昆虫、鳖粪肥田,水稻不施化肥、农药,形成了农田良性生态循环。”该合作社负责人梅东升说,在去年试验的基础上,今年推广了50亩的稻鳖生态共养,现在不但稻米的品质上去了,还额外增加了鳖的收入,每亩可达2000元左右。
不只在特色水产方面成效凸显,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在潢川县推广了“郑稻C42”“郑粳糯1号”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集成应用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双低油菜轮作等绿色高效技术,实现了农民种好粮、企业产好米的良好发展模式;开发了紫云英大米、双低菜籽油等特色产品,并引入低GI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了低GI米蛋糕、米酥等新产品,提升了稻米产业附加值。
在花木产业方面,通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指导和帮助,潢川县成功打造了盆栽桂花、盆栽果树、盆栽蜡梅及蜡梅切枝等特色示范基地,积极引导花木产业由园林苗木向家庭园艺转型。同时,深挖“潢川金桂”品牌潜力,开发桂花红茶、桂花糕、桂花啤酒等深加工产品,正逐步构建“良种培育-标准生产-多元融合”的现代化花木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潢川水产、稻米、花木三大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团精准对接、精准指导、精准培训,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科企合作,引领当地三大产业向精品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军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院县共建项目让潢川县水产、稻米、花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秀杰表示,下一步,要针对潢川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粮油加工、水产养殖、花木园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应用,打造出一批潢川农业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提高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探索出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王延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