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1日电 题:浙江嘉兴:党建引领破解城乡治理难题
新华社记者俞菀、李平
东起护城河、南至加工厂、西邻火车站、北抵立交桥,浙江嘉兴海宁西山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区域的社区,面积只有约1平方公里,常住居民却超过1万人,且半数为新居民。
矛盾纠纷不断、刑事案件频发,让这里一度登上基层治理“黑榜”。这些年来,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和党员干部“领头雁”效应,鼓励社会协同、群众参与,这里逐渐绘就出一幅安宁和谐的画卷,成为嘉兴乃至浙江党建引领破解城乡治理难题的典型。
“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指示要求,把基层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走上门问需求、俯下身解难题。”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说。
嘉兴海宁西山社区连续16年开办“爱心教室”新居民子女暑期托管志愿服务。(嘉兴市委组织部供图)
南湖区七星街道湘城社区,是嘉兴最大的拆迁集聚社区之一,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要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以‘民情恳谈会’这一抓手寻求超大社区治理最优解,探索‘社区主理人’模式。”湘城社区党委书记王建基说,面对1.2万拆迁安置居民的多元诉求,聚焦“一老一小”等基层治理重点议题,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搭建议事平台,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公益项目,挖掘、培育“能人”“达人”“群主”“团长”等成为社区主理人,充分释放治理领域的“同频共振”效应。
2023年开始,湘城社区把周边的商家、联建单位、社会组织等集聚起来,组成“七彩公益圈”,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党委还挑选骨干力量做好物业、安保、保洁、劝导等工作。“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党建凝心聚力、居民群策群力,化解各项矛盾,留下的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湘城社区“七彩公益圈”负责人牟冬菊说。
和海宁的西山社区类似,嘉兴桐乡的屠甸镇海星村,通过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来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中相对突出的治理难题。
海星村党委书记王建锋说,村子紧邻海宁经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最多时超过7000人,农房出租率达到96%。除了秸秆焚烧等老问题,还会面临企业欠薪等新难题。
“居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建锋说,根据社区化的村、过渡形态的村、纯农业村三种不同形态,村里重新划分了13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每10户左右居民配备一名兼职网格员,由先锋党员、企业干部、退伍军人等组成,通过更加精细的管理服务和片区组团治理,问需问计问效于民。
“城乡接合区域社区的矛盾需求更加多元,需要健全完善村社党组织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城乡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嘉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每月16日,嘉兴南湖区七星街道湘城社区都会召开民情恳谈会,邀请物业、执法部门、社区主理人、居民代表等共商治理事宜。(嘉兴市委组织部供图)
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同时,也要配强队伍的“领头雁”。
这些年,在嘉兴的城乡社区、乡村调研,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都很年轻,“接地气”却不“土气”。
据统计,嘉兴全市目前共有行政村735个,农村基层组织“两委”班子成员4291人,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3.2%,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6.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8.6%。
“去年以来,我们重点谋划推进后备力量培育储备。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任务重的村社,选优配强骨干队伍,充分发挥村社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推动干事创业竞跑。”嘉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盛夏时节,走进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2500多亩桃园喜丰收。
从23岁回村里当一名村干部到如今成为1271户村民的“领头雁”,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的初心就是想让村民手里钱更多,村庄更美丽,邻居关系更和谐,让村党委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桃子书记”“棒球书记”“大米书记”“奶牛书记”……一个个昵称的背后,都是父老乡亲们对基层党员干部辛勤付出、甘于奉献的肯定。
当然,光靠党员干部“干”,群众在一边“看”显然不行。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乡治理,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金美凤说,“法宝”无外乎三条:一是用好社会组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二是依靠和发动群众,变管理服务对象为社区治理力量;三是弘扬务实作风,“我们辛苦多一点,群众幸福多一点”“将心比心,才能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