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启动谋划、布局、建设至今,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已经走过了从“谋定快动”到“成点起势”的起步阶段,初步展现了“点上能成、片上可走、线上有势”的探索成效。
但也要清醒看到,先导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结果,而是平台。
随着阶段跃迁与目标切换,这场关乎乡村全面振兴的省域级探索,正在进入由“试验期”迈向“成势期”、由“项目驱动”迈向“制度统筹”的战略深水区。
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在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政策的主抓手,河南要想真正走在前、作示范,就需要在“制度化、平台化、系统化”上下更大功夫,把先导区打造成为全省农业强省建设的主平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引擎、未来乡村政策体系的主标杆。
河南先导区建设,如何再深化?笔者认为有三个关键词:制度化、平台化、系统化。
先导区,下一阶段定位是什么?
过去这一年,河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实现了从“概念提出”到“点上成型”的关键跨越。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先导区在“点上破题”中,探索形成了多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样板经验”:
有新安县“片区+组团”引领丘陵地带农文旅融合的空间重构,有潢川县“139”统筹推进的县域联动机制,有新乡县田村一体、城乡共生的平原模式……这些“点上亮点”已初步验证片区化组团式推进路径的有效性。一批先导县率先起跑,一批先导片区初显雏形,一批先导机制逐步成势,为全省提供了“可见、可学、可用”的参考。可以说,先导区探索的“1.0阶段”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但从更高层面看,下一阶段的问题已不是“有没有”机制,而是体系“好不好”;不是“点上跑”快不快,而是“系统成势”强不强。
但下一阶段的先导区是什么?
笔者认为,先导区不是“乡村振兴局部加强版”,而应成为“农业强省建设制度平台”;不是几个县域试点,而应以系统之策牵引系统之治,真正走出一条“县域为主、城乡共荣”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
从“点上成势”到“系统统筹”,河南先导区进入战略深化期。如果说2024年是先导区的“启动年”,靠的是“破题”与“快跑”,那么2025年、2026年,将是“深化年”和“成势年”,比的不是跑得快不快,而是抓得牢不牢、走得稳不稳。
“点上能跑”是成功的前提,但“系统可用”才是改革的目标。如何实现“从一个到一类、从一类到一片、从一片到一省”,才是先导区必须破解的大命题。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河南“三农”之大,不仅大在体量,更大在结构复杂、类型多元、底子不均。这决定了乡村振兴不能靠“一个模式推全省”,但也绝不能“各自为战”,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平台来进行全局统筹、结构整合、资源重组,而先导区正是这个平台的雏形。
笔者认为,接下来,必须把先导区从“县域推动的点状试验”,转化为“省级统筹的系统平台”;从“基层自转的局部探索”,转化为“多级联动的全局推进”;从“靠行政推动的项目集合”,转化为“靠机制运行的制度结构”。
这场转化的核心,是要实现先导区功能定位的“三个升级”:
从“政策试验”升级为“制度平台”,不仅要做新机制的验证点,更要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托盘;
从“县域探索”拓展为“省域共识”,不仅是16个县的事,而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主抓手;
从“项目先导”转向“系统赋能”,不仅有项目集聚,更有组织支撑、要素聚合、平台统筹。
只有完成这“三个升级”,先导区才能从“点”走向“面”、由“试验田”迈入“制度田”,真正进入“战略深化期”。
先导区,下一阶段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从起步的“点上破题”,走到当下的“片上协同”,正是要迈进“从试点探索到机制固化”的阶段拐点。
在省内多个先导区走访调研,笔者有一个突出感受:大家都很努力,但系统之中还有“卡点”;思路很清晰,但落地过程中还不够“顺畅”。
比如,一些地方推进方式仍偏重项目堆积,缺乏制度支撑、政策配套,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导致“干劲很足、集成不足”;
有的片区规划做得好,纸面上路径清晰,但机制未跟上,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县域之间联动不足,“图上热、机制冷”;
还有的先导区虽有产业基础,却难以获得土地、资金、能耗等关键资源的优先配置,形成“有项目、无要素”的发展瓶颈。
再往下看,部分乡镇作为一线作战单元,手里事多、抓手少,承担着大量组织、实施、协调任务,却缺乏统筹资源、组织项目的平台与权限。站在片区角度,常常是“任务压下来”,而资源“上不来”,动力机制自然打不响。
与此同时,市县层面还普遍存在“干在一线的是基层、谋在系统的是部门”的分离感。一些市县虽高度重视先导区建设,但统全一盘的能力与平台尚在摸索之中,条与块、点与片、局部与全局之间的运行协调,还未形成闭环。
这些现象的背后,并非不作为、慢作为,而是下一阶段先导区已不再是一个“政策实验单元”,而正在成长为一个“系统治理平台”。它对机制的要求更高、对平台的依赖更强、对统筹能力的考验更深。面对这些新的复杂性,如果还沿用“项目思维”“分段推进”的方式,恐怕难以回应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说到底,先导区是要重塑一套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搭建一整套片区治理的运行机制,试验一整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这才是下一阶段的真命题。
先导区,下一阶段怎么建?
每一个政策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整套制度支撑;每一次探索的成势,背后也都有一个平台在托举。走到今天,河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不仅需要继续做“点”的创新示范,更需要成为连接政策与基层、统筹城乡与产业、贯通条线与块状的“战略平台”。
如果说之前先导区的重点在于试验、破题、立样板;那么,下一阶段就必须在“制度化、平台化、系统化”上打出一整套”组合拳”,让先导的力量真正“穿透体系、托举全局”。
第一,把“制度化”作为推动先导区提质扩面的关键发力点。
先导区的根本任务,是推动城乡治理逻辑的重构、乡村振兴路径的重塑。因此,制度先行、顶层设计必须成为推进下一阶段先导区建设的发力重点。
当前,省里已出台一系列关于先导区建设的意见与通知,但从地方实践看,还缺乏真正具有统筹效力的制度设计。比如:先导区是否具备跨部门统筹的政策优先权?“片区+组团”的空间推进方式是否可以上升为规划法规依据?乡镇在推进先导区建设中是否可依法获得组织、统筹、协调权?这些都亟须用制度语言作出回答。
建议下一步在省级层面探索出台《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条例》或系统性实施意见,把“试点工作法”上升为“制度治理法”,赋予先导区更清晰的战略定位、更明确的政策权限和更系统的推进机制,推动从“项目支撑”向“制度托底”转变,让制度成为先导区建设的“压舱石”。
第二,把“平台化”作为先导区转入纵深阶段的基本形态。
从点上起步到片区联动,先导区已不再是“局部工程”,而是一个融合规划、产业、机制、要素等多项任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没有平台,就难以协同;没有协同,片区就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称”。
目前,一些县市在推动先导区时,仍停留在试点的状态,既难形成规模优势,又无法撬动资源整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强化“平台化思维”,明确片区即平台、组团即单元、市县即主体,以片区为基底推动市县组织体系、资源体系、产业体系同步发力。
比如,推动“片区规划”从纸面走向实操,建立规划-项目-资金之间的闭环管理机制,让平台真正成为运行的“主干道”。
要让乡村真正“强起来”,平台一定要“建起来”;要让片区真正“动起来”,运行机制必须“统起来”。
第三,把“系统化”作为推动政策集成、成势成形的主攻方向。
先导区的目标,是构建一种可推广、能复制、稳运行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这要求我们跳出“单点突破”的路径依赖,转向“系统发力”的整体谋划。
从组织体系看,要推动“县—片区—组团—村组”之间的任务分解、权责厘清和资源协同,实现片区内治理结构的合理化;
从政策集成看,要推动土地、财政、金融、产业、能耗等资源要素的优先投向机制,建立与先导区建设相匹配的“绿色通道”制度;
从推进机制看,要强化“市统筹、县主导、片区运作”的分工协同,推动省内逐步建立“纵向有层级、横向有协同”的组织链条。
可以说,只有当各类政策在先导区内集成、各项资源在片区中整合、各级力量在平台上协同,先导区才能真正从一个“建设项目”升级为一个“政策工具箱”,从一个“发展单元”升级为一个“治理单元”。
总结来看,下一阶段先导区建设,不是简单的“做更多”,而是要“做得更深”;不是继续“局部突围”,而是谋求“全局托举”。走制度化之路,才能破解体制阻力;走平台化之路,才能打通协同链条;走系统化之路,才能支撑全省推进。这不仅是对先导区自身的期待,更是对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力的检验。
为何必须搞好下一阶段先导区建设?
每一项改革进行一段时间,总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走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对于河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不止于乡村振兴本身。
从全国看,随着农业强国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已不再是“分散治理”的对象,而是城乡融合、空间均衡、区域协调的重要支点。
从全省看,农业强省、现代化河南建设,“三农”就是最广阔的底座,而“先导区”,则是这个底座上的“发力点”和“加速器”。
可以说,先导区建设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河南能不能真正在全国乡村振兴中展现“走在前、作示范”的格局担当;更关系到未来一段时间,谁来统筹乡村、谁能整合政策、谁可链接资源。
下一阶段先导区建设为什么必须打好?
第一,这是对“制度逻辑”的再塑造。
如果没有一个能够统筹整合、协同运行的平台机制,乡村振兴容易散、资源投入容易碎、政策落地容易虚。“项目靠拼、政策靠等”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必须靠制度把散点串成线、把路径编成网。
第二,这是对“空间治理”的新布局。
放眼省域发展格局,平原区、丘陵区、山区“三大形态”各有优势与短板,乡村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也不能靠一个镇一个点单打独斗。唯有以“片区”为单元,统筹城乡空间,推动区域协同,才能让更多要素流向乡村、让更多产业留在乡村。
第三,这是对“县乡统筹力”的新检验。
先导区,不仅是试点项目,更是提升县域统筹能力、重塑乡镇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若“平台建得起、机制跑得通、权限配得上”,乡镇才能从“执行末梢”真正走向“治理前沿”。
第四,这是对“政策集成力”的再提升。
无论是财政政策、土地政策,还是人才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各说各话、各用各招,而要做到“先导区里一口清”,在先导区这个“缩影空间”中,检验政策集成的真实效果、建立政策迭代的逻辑闭环。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先导区,不只是“乡村里的事”,而是“全局里的事”。它已然成为一个观察河南治理能力、统筹能力、组织能力、转型能力的重要窗口,成为连接城乡、打通断点、激活资源的制度引擎。
所以,只有搞好下一阶段先导区建设,河南才有机会让“点上破题”变成“全局成势”,让一项探索变成一张牌、一张牌汇成一个势,才能让一个势牵引整个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变革。
作者: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评审组组长 杨建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