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大学新生怀揣着憧憬与期待叩响大学校园之门,已然站在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历史节点上:不仅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蜕变,更置身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浪潮之中。作为深耕大学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我深知这份挑战的艰巨性,也愿与新生们分享一份AI时代的大学“生存指南”。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过去,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讲解和课本文字,学生多是被动接收和记忆。如今,AI能在几秒内给出知识点的定义、案例和延伸解读。大学教育不能再满足于让学生“记住知识”,而应转向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与联结逻辑。
首先,“普惠”的智能算力正逐步成为现实,这意味着大学生更需要超越对碎片化信息的简单获取,转向对知识深层逻辑的把握。比如,经济学学习不能只记供需曲线的形状,还要追问:该模型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它无法解释哪些现实问题?它与心理学、社会学哪些理论相互印证?学习数学,不能满足于AI给出的推导过程,还要了解其产生背景和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差异。要记住:AI能给你标准答案的碎片,但只有发挥主体性,才能将这些“碎片”缝制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其次,专业能力的塑造维度正经历范式级重构。虽然AI在重复性、标准化的专业任务领域表现亮眼,如基础数据分析、代码编写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个专业都蕴含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历史学强调史料辨析与时空还原能力,生物学注重系统思维与实验设计逻辑,法学聚焦价值权衡与论证闭环……这些能力无法经由AI“一键生成”,唯有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参与深度研讨、反复实验纠错等方式,方能内化为自身素养。
另一方面,专业壁垒不应成为学生的认知边界。不妨在每个学期选几门与本专业看似无关的课程,培养“用本专业视角看懂其他领域核心问题”的能力——这正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人类优势。以医学专业为例,AI可以辅助诊断影像,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与患者的沟通以及对医学伦理的把握,是AI无法比拟的。这种跨学科视野能让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再者,个人软技能的战略价值正被推向全新维度。AI纵然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却难以复刻人类独有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情感共鸣。在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中,同学们将这些不易被AI替代的核心素养纳入成长必修课。面对AI生成的内容时,可构建“三重追问”思维框架:数据源是否权威、时效性?论证过程有无认知偏差或逻辑断层?是否存在易被忽视的特殊场景与潜在风险?这种穿透数据表象、捕捉深层矛盾的能力,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价值锚点。
AI源于计算机技术,如今已全面渗透进生活学习各领域。AI不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子学科,更可能成为与传统学科相并列的全新领域。2025级大学新生,注定要成为“智能原生”的一代。这一概念,在国家政策层面也得到了体现。在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从“AI改造传统行业”到“智能原生”,未来将出现一批天生就是AI驱动的“新物种”,而这一届大学新生,将成为这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最后,大学生要坚守自我主体性,学会成为AI的驾驭者,而非被其左右。可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让AI承担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包括资料整理、数据初步分析等,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更具创造性和思考性的任务。同时,要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的思维钝化。我推荐“AIGC协作1-2-3法则”:独立思辨10分钟,人机协同20分钟,小组共创30分钟。这种结构化的协作模式,既能激发个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又能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效率,最终在团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火花。
大学4年是年轻人成长和蜕变的关键时期,在AI浪潮与身份转变的双重背景下,希望大学新生能顺应变化、主动转型,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素养的新型人才。
(作者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