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朱虹
金秋,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的农业产业园区内稻浪翻滚,露地黑珍珠草莓苗新绿初绽,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9月16日,德昌县“水稻+”粮经复合高质量发展暨稻莓轮作示范现场观摩会举行。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民族地区的鲜活实践,在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的指导下,德昌县通过“水稻+草莓”轮作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稳粮增收”,既守住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探索出一条攀西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科技赋能产量攻关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10月14日,位于德昌县麻栗镇粮经复合产业园区的超高产攻关基地实现了单季水稻亩产1251.5kg的世界新纪录,达成了袁隆平院士超高产攻关的遗愿。此后,攻关基地的科研重点也从单纯追求产量提升,转变为产值提升、再到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年,新选育的高海拔水稻品种“螺髻香2号”于德昌县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开展首次试验种植,亩产量达566.05公斤。该品种不仅在产量方面表现优异,其米饭具备绵软口感与浓郁香味,兼具口感与营养价值,为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奠定了基础。
2025年,“螺髻香2号”品种在德昌县麻栗镇邱家湾种植面积达到300余亩。根据9月16日在观摩会现场公布的测产数据显示,“螺髻香2号”平均亩产达597.19公斤,标志着德昌县在水稻品种改良与高产栽培技术融合上取得重大突破。另据技术团队介绍,该品种通过集成精准施肥、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千斤粮”与“生态田”的双重目标。
模式创新产值倍增 构建稳粮致富双循环
“以前单纯种水稻每亩收入约1500元,现在稻莓轮作一亩地年产值能达到4万元!”说起稻莓模式变革带来的经济效益,凉山良品公司总经理蒋永康难掩喜悦之情。
德昌利用优质水稻品种配套草莓种植推行的“稻莓”轮作的模式,实现了土地全年无闲置:3-9月种植水稻,9月至次年3月轮作冬草莓。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草莓错峰种植等关键技术,形成“水稻—草莓—绿肥”生态循环体系,实现“以稻稳粮、以莓增收、以肥养地”的良性循环。
“草莓最怕连作障碍,长期单一种植会导致土壤酸化、病原菌积累,果实生长势下降、畸形率上升。”四川省农科院草莓专家李洪雯表示,通过“草莓—水稻”轮作,利用水稻季的高温淹田和有机质还田,可有效抑制土传病害、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为草莓提供一个“重启”式的健康生长环境,草莓品种更优,品质也更高。这种轮作模式不仅解决了草莓连作障碍问题,还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未来,德昌县委、县政府将持续深化“水稻+”粮经复合模式,围绕“扩面、提质、增效”三大目标,计划到2027年全县“稻莓轮作”面积扩大至5万亩,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稻莓轮作标准化示范区,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农旅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稻米全产业链集群,打造“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县域典型范例,力争实现“亩产千斤粮、产值两万元”的目标,为“天府粮仓凉山片区”贡献德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