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梨汁水充盈,板栗甘甜软糯,黄瓜还带着田间露水……这些来自燕山深处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的土特产,不久前在2025年服贸会首钢园展馆引发排队热潮。而展会背后的故事,更是一个乡村抢抓机遇、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01 展会现场,土特产五天卖出16万元
在首钢园9号馆文旅服务专题展区,大森店村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刚下树的黄冠梨、顶着花儿的嫩黄瓜、新采摘的茄子、沾着泥土的花生和南瓜,以及颗粒均匀的京东板栗等农产品琳琅满目。
工作人员身着满族传统服饰,热情地向观众介绍产品。哪怕额头上沁出汗水,他们的笑容依然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
"咬一口,梨汁自动流淌成线,酸甜爽脆回味唇齿间。"一位参观者品尝大森店黄冠梨后赞不绝口。这种高品质的农产品很快销售一空,展台不时出现断货补货的情况。
短短5天时间,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16万元,与展馆内的高科技产品形成了良性竞争态势。
02 从展销会到乡村旅游,大森店的产业升级路
展会上的成功只是大森店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这个燕山深处的小村庄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韩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大森店村是我们重点培育的典型,通过挖掘满族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村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满族文化特色,开发了"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在这里采摘新鲜水果蔬菜,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品尝满族特色美食,入住农家民宿。
03 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大森店村北京运营团队负责人戴利介绍:"我们现已开发出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条是'春夏采摘体验线',包括梨园赏花、蔬果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另一条是'秋冬民俗文化线',包含满族文化展示、传统美食制作、农特产品采购等活动。"
"目前我们的旅游线路已经成为冀东地区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品牌,今年预计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民宿收入超过200万元。”隔河头镇党委书记刘春辉补充说。
这种"土特产+旅游"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的跨越。
04 乡村振兴的大森店答案
大森店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以优质农产品建立品牌认知,以特色文化丰富体验内涵,以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条。
村里通过合作社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韩立军局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大森店村这样的特色乡村,通过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打造更多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全县培育10个类似大森店村的特色旅游乡村。"
同时,大森店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让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乡村特质基础上的提升发展。
05 可持续振兴的启示
大森店村的发展路径印证了"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的理念。它不是依靠短期投入,而是通过构建产业链、打造品牌、培育市场,实现了自我造血和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可复制、可推广。无数像大森店这样的普通村庄,都可以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到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
如今的大森店村,早已不再是那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小村庄。它正以自信的姿态走出燕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文/高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