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辽宁省农学会组织权威专家团队,对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辽宁中部平原水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核心区进行了现场观摩与实收测产。测产结果显示,位于辽宁省灯塔市柳条寨镇朱官台村的500亩核心示范区水稻长势喜人,其中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系“辽粳327”平均亩产高达812.8公斤,优质高食味品种“辽粳香1号”平均亩产也达到614.3公斤,标志着辽宁省水稻单产提升工作实施成效显著。
本次测产的核心示范区主要应用了水稻机械化宽窄行高光效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以“辽粳327”和“辽粳香1号”为示范品种,以宽窄行增密种植、平衡施肥为主体技术,配套集成工厂化育苗、浅湿干节水灌溉、多病虫协同防控及抗逆减灾等先进技术,有效改善了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实现了高光效栽培。
专家组严格按照科学测产方法,在核心区每个品种随机选取3块田(每块不少于1亩),经联合收割机实收、称重、扣除杂质,并按14.5%标准含水率折算,最终得出上述产量。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核心区田间长势均衡,植株健壮,群体结构合理,病虫害轻,丰产性突出,该技术模式对实现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显著,建议加快示范推广。
据了解,为促进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助力农业强省、食品工业大省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林盛街道,灯塔市古城子街道、柳条寨镇、佟二堡镇及辽阳县穆家镇等地,依托多家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总面积达2700亩的水稻高质高效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面积9万亩。
项目实施以来,共引进示范水稻新品种56个(系),包括杂交稻26个、优质高食味品种17个、高产抗病品种13个,如“辽粳327”“辽粳香1号”“粳优93优06”“辽优2868”等,为种植户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种源。同时,集成应用了工厂化育苗、机械化宽窄行密植、高产耕层构建、机插秧侧深施肥、钵苗机育机插、节水优化灌溉、多病虫协同防控、抗逆减灾、增香栽培及适时收获等10项提质增效配套技术,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
项目组高度重视科技培训与指导,强化科技服务,助力品牌建设。全年开展线下集中培训8次、线上培训2次,培训农民54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册(张),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31次,并召开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4次,有效提升了稻农科技素质。在品牌建设方面,项目积极扶植7家农事企业,协助其建立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宣传平台,助力打造了“郁福源”“太子河”“隆粳香”“欣谷粒”“一品亮香”“巨优”“庄多金”7个稻米品牌,并建立“辽粳香1号”稻米订单田120亩,推动“稻米销售定制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升级。
通过项目实施,成功打造了集新品种展示、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优良种子繁育、优质稻米生产、稻田科普观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水稻多功能高标准生产示范区800亩(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来胜村),灯塔市1460亩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水稻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成果在相关媒体宣传报道15次,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项目组将重点协助企业制作宣传片,加强新媒体平台运营,组织参加省市稻米产品推介会和展销会,并开展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为辽宁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