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梨,皮儿薄,掉在地上找不着。”安徽省宿州市砀山酥梨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之美誉。十月初,砀山果园场的酥梨已全面丰收。10月17日,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与安徽省水果协会共同邀请专家走进砀山果园场,举办科技帮扶现场指导与梨产业提质增效座谈会,围绕育种、栽培、加工到销售全链条展开深入探讨。
科技打头阵,良种良法促丰收
近年来,随着水果市场总量持续增长,大宗水果与反季设施水果不断涌现,梨产业面临品种、品质与品牌三重升级压力。砀山作为传统梨区,持续推进品种结构调整,优化早中熟品种搭配,一批新品种正崭露头角。
座谈会上,专家们现场品鉴了“酥脆一号”与“苹果梨”,并通过专业仪器检测糖度。两款梨外观与口感各具特色:“苹果梨”果面泛红,酸甜适中;“酥脆一号”则甜度突出,更具风味优势。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贾兵介绍:“市场偏好外观,但产业长远发展必须品质与外观并重,做实砀山酥梨品牌。”他透露,团队正加速选育新品种,力争未来2–3年推出可替代传统酥梨的优质礼品果,提升市场占有率。
江苏省农科院梨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晓刚介绍,砀山地理条件适宜早熟梨栽培,其团队选育的“早金玉”6月中旬即可成熟,抢占市场先机。砀山果园场负责人杨志猛表示,将引进1–2个新品种,丰富产品结构,增强对接高端渠道的能力。
谈及是否引入国外种植模式,贾兵分析认为日本棚架种植虽能抗风增光,但推广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砀山本地资源禀赋优越,更应因地制宜,探索适配本地的种植路径。
生产精品化,另辟蹊径做头雁
砀山果园场拥有1.3万亩果树,其中酥梨达8000亩,亩产约6000斤。面对庞大产量,安徽农业大学“领头雁联合社”创新销售机制,打通产销堵点。
“头雁联盟”依托千亩酥梨基地,构建多元销售体系:保留传统代理商渠道,拓展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同步开设线下特产店,以短视频赋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目前,联合社月营收突破200万元,新品“头雁烤梨”成功打入高端零售市场。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专家关军锋认为,传统梨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亟需挖掘砀山酥梨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古梨树品牌,整合分散产能,组建企业联盟,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
今年农民丰收节期间,砀山果园场通过媒体直播与建厂70周年宣传,进一步擦亮品牌。砀山果园负责人杨志猛透露,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11月砀山酥梨将亮相阿联酋、沙特等国际展会,推动优质梨果“走出去”。
三产巧融合,延链强链稳发展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砀山酥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杨志猛表示,果园场正致力于推动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强化品质管控与成本控制,开发适销对路的深加工产品。
近年来,砀山县积极推动“农旅融合”,以“梨花节”“采梨节”为载体,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成功打造“梨产业IP”。据统计,2024年梨花节期间游客达23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38亿元,节庆经济已成为砀山发展的“聚宝盆”。
“头雁联盟”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聚焦品牌与营销,联合果农与企业协同生产,既降低风险,也实现多方共赢。专家王小辉建议,下一步应注重以经营带动科研,深化农文旅融合。
酥梨研究院院长王学良表示,要将专家方案真正落地,重视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的标准化与逻辑闭环。杨志猛表示,品质提升与深加工是当前重点,力争2–3年在生产与经营模式上实现全面升级。
此次科技帮扶活动,不仅为砀山酥梨产业升级探索了新路,也为全国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砀山样本”。随着品种优化、加工深化与市场国际化协同推进,砀山酥梨产业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见习记者 胡嘉咖
上一篇:特稿|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