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92:1缩小到2024年的2.6:1,农民收入增速实现了“两个高于、一个缩小”的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云南聚焦“1+10+3”重点产业,充分发挥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补齐标准化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基础不断夯实。
在文山州西畴县法斗乡马龙洲村,依托本地生态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线莲种植,推广“庭院+林下”种植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村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最高单户收益达3万元。在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与稻米加工企业共建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机制,全村种植“云恢290”稻谷5000亩,助力农户增收2100余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8万元。
“十四五”期间,云南农民收入构成中,有四成以上来自产业,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对全省农民收入的贡献达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为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农民增收动能,云南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提高组织化程度;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行动,提升就业能力素质;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用工保障服务。昭通市构建“地域+行业+企业”协作的市外劳务协作体系和“劳务企业+服务站点+基层网格”的市内就业服务体系,打造“昭通小肉串烧烤工”“盐津厨师”“彝良电焊工”等25个劳务品牌,有组织地推动全市26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每年稳定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转移就业400万人以上,县域内就业800万人,省内县外就业300万人以上;全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31%提高到2024年的36%,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48%。
为稳定增加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云南全面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做好低收入人口帮扶救助,促进转移净收入增长。各地还积极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财产净收入增长。
在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公司+村民+社会方”新型经营主体,逐步破解劳动力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等难题,盘活村民闲置资产,提升村集体资产价值,实现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9万元,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为让老百姓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成效,增加收入,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把党员、群众和土地、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组织起来,以“抱团发展”的方式融入大市场。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探索建立“党组织+”模式,推动咖啡产业从普通种植向精品化、规模化、产业化升级,带动新寨村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双倍增,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第一村”。
通过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全覆盖”,大力培育联农带农经营主体,重点抓好四级农业龙头企业联创。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实现对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全覆盖,今年基本实现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0%覆盖涉农行政村(社区)。
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全省60%以上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云南积极开展机制模式的探索,全省涌现出了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鲁甸小香菇“631”、弥渡大荒地黄瓜“3582”等一系列有效利益联结模式,相关经验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的肯定和推荐。
据了解,今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方案,云南将持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结合实际探索务实管用的新举措和新办法,帮助农民群众稳步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新宁
上一篇:广东实施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服务提升行动 到2027年服务带动超40万农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