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那些新闻战士的峥嵘岁月——抗战时期的新华社太行纪事
创始人
2025-11-07 11:31:08
0

深秋时分,金黄的落叶散落在太行山坡。崖畔风声呜咽,一段段往事似在山谷间回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百折不挠、英勇抗敌。其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以笔为枪,以血为墨,他们是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采编人员,也是颇具战斗力的战士。

在第26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记者一行前往太行山腹地,重温新闻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先辈们忠于使命、殒身不恤的坚定信念,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的斗争智慧,敢于呐喊、严肃活泼的生动笔触,是一代代新华人的精神之源和立身之本。

纸背烽烟

沿着太行山间的公路曲折而上,两侧青山在眼前渐次舒展。穿过重峦叠嶂,一排排石砖瓦房在群山环抱间隐约可见,这便是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后沟村。这个看似寻常的村落,却因与《新华日报》(华北版)紧密相连的一段历史而熠熠生辉。

80多年前,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闻战士以后沟村的一方小院为起点,在烽火硝烟中笔耕不辍,开启了中国新闻史上一段不朽的革命征程。

1939年1月1日,太行山区后沟村北头的一所深宅院落里,传来铅字印刷机的阵阵轰鸣。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份铅印报纸——《新华日报》(华北版)出刊,这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成为被战火笼罩、信息封锁的敌后,一道跃动的文化曙光。

彼时,太行山区正处于战火频仍、交通阻隔、物资奇缺的艰苦环境中。一台破旧的印刷机、一个土制的铅字架和一副老五号的铅字——这几乎是报社筹备初期的全部家当。这些满怀激情的新闻工作者,正是用这些简陋的设备,点燃了华北敌后抗战宣传的燎原之火。

《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诞生与成长,是一部在战火中辗转求生、坚持发声的壮丽史诗。

1938年8月,随着日寇不断进逼、南京陷落、武汉告急,民族危亡之际,《新华日报》总馆何云等15人临危受命,奔赴西安建立《新华日报》分馆,但因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未能实现。后经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战略部署,办报力量转移至山西,几经波折,报社最终落脚在太行山上的沁县后沟村。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此地正式创刊。报纸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发行量迅速增长。

自诞生之日起,《新华日报》(华北版)始终处在流动的烽火之中。1939年5月,日军进犯后沟一带,为躲避战火,报社被迫迁至沁县南乡的计刀岩村。同年7月,日寇对晋东南地区发起第二次九路围攻,沁县因距离敌人较近而远离我军主力,报社再次战略转移至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县砖壁村附近的大坪村,从此跟随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转战太行。

1939年10月19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在武乡县大坪村成立,统领华北地区各大报纸和重要新闻,逐步构建起上传延安新华总社、下达各抗日根据地的信息传递网络。

至12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先后迁至武乡县安乐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安乐庄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使得报纸得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持续出版。

这处隐匿于群山深处的村落,原名“圪窿郊”,取自当地百姓方言。作为硝烟年代难觅的“世外桃源”“安乐之地”,八路军到来后将此地改名为“安乐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就在华北总分社于太行山区深深扎根的同时,新华社的新闻火种也在吕梁山脉与太岳山区相继点燃。在晋绥和太岳革命根据地,一群新闻战士同样以笔为枪,开辟着与太行主战场遥相呼应的新闻战线。

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新华社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新华社晋西北分社,也在斗争中成长起来。1941年初,新华总社委托《抗战日报》提供反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斗争与建设的稿件,一年多后成立了新华社晋西北分社。1945年日军投降后,随着晋绥解放区范围扩大,1946年7月1日,晋西北分社在山西兴县高家村正式改为晋绥总分社。

晋西北分社不仅承担着向总社发稿及报社报道的双重任务,还肩负着向西南大后方及其他解放区传递晋绥军民抗战声音的使命。在南北纵长2000里、东西横宽300里的晋绥边区,到处都留下了新华社记者冒着战火采访的足迹。

在太岳革命根据地,一条由电波和铅字构筑的新闻战线,同样穿梭于太岳山区的烽火之中。1942年3月1日,新华社太岳分社在沁源县阎寨村西岭成立,其前身为《太岳日报》通联科。在日军频繁“扫荡”的严峻形势下,分社和报社历经多次转移,从沁源至安泽,后又迁至沁水、阳城等地,在流动中延续新闻火种。1944年,《太岳日报》改为《新华日报》(太岳版),分社和报社合署办公。

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太岳分社建立起一套完备且坚韧的战时新闻运作机制。记者们采写的稿件被高效统筹,区别不同情况,供给《新华日报》(太岳版)和新华总社。同时加强新闻业务研究,出版了《新闻通讯》刊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份份报纸如何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让党的声音从未中断?

走进安乐庄村旧址的屋内,铸字机、铅字架、印刷机……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老物件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以车间为战场,以铅字为子弹”的峥嵘岁月。

谁承想,在物资极度匮乏、敌军严密封锁的环境中,竟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文化能量。

敌后办报,纸上硝烟亦是战场。全体报社人员既是记者编辑,也是武装战士,一手执笔编报,一手持枪迎敌,在枪林弹雨中坚持采写、编辑、刻印、发行,日夜奋战于抗战第一线。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起“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战事未歇,这年11月,报社随军迁至辽县(今左权县)山庄村,在这片山坳中继续肩负起战时新闻宣传的使命,架起了通向延安的“空中桥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报社迅速发展:报纸由四版扩为六版,双日刊改为日刊,信息容量提升约30%,发行量增长一倍。

《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流动办报实践,是在日军频繁“扫荡”、局势持续动荡的艰苦环境中,为坚持出版而探索出的一种特殊斗争方式。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这一做法,在中国新闻史上也具有非凡意义。

在办报之外,更令人动容的是报人与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

山庄村山高石坚,历来没有固定水源,村民常年依靠旱井蓄水维持生计。为了不与群众争水,报社人员自己动手开凿旱井收集雨水,甚至翻山越岭,人担畜驮,从十几里外运水。在最困难的时期,每人仅能分到一茶缸水用于洗漱。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报社人员始终与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新华社华北总分社进驻山庄村后,深受群众支持,村民纷纷腾出好房让同志们住。赵树理用顺口溜给群众说“快板”、何云举行简朴热闹的婚礼……一桩桩温情往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

从斗争前线的硝烟弥漫到生活小院的袅袅炊烟,在山庄村驻扎的一年半时间里,报社人员不仅用铅字记录历史,更将生活的印记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

阴霾仍在。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了报复性的“铁壁合围”和“篦梳式”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

透过《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李庄的一篇回忆文章,仍能真切感受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新闻战士们冒死突围的壮烈场景:“我们陷入敌人合击圈,被重重包围,当时六架敌机擦着山头低飞,疯狂轰炸扫射。重要山头都被敌人火力封锁,机枪声如骤雨一般。”

重创并未摧垮报社的战斗意志。在反“扫荡”战斗极端艰难的环境下,《新华日报》(华北版)自5月22日被迫停刊,但依然在转移跋涉的间隙,竭力出版了两期小型铅印“战时版”和8期“战时电讯版”,在烽火连天中顽强坚守新闻阵线。

在分散作战、与敌周旋的斗争中,1942年6月,队伍迁往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附近的熟峪村。尽管蒙受了惨痛的损失,但报社人员迅速重整旗鼓,投入到报刊出版与抗战宣传工作中。

正当敌人大肆宣扬“《新华日报》(华北版)已全部铲平”之时,这年7月,《新华日报》(华北版)再次复刊,新闻火种在烽火硝烟中生生不息。

太行山千岩万壑,诸多新闻史诗在这里书写。从1939年元旦创刊,至1943年9月29日停刊,《新华日报》(华北版)历时4年零9个月,出版846期,曾先后参与约9次反“扫荡”战斗。在游击办报中,还历经8次搬家:沁县后沟村——沁县计刀岩村——武乡县大坪村——辽县后庄村——武乡县安乐庄村——辽县山庄村——辽县熟峪村——涉县桃城村,新闻战士就这样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太行山。

山河为证,铅字永存。先辈们将新闻的火种播撒于华北抗战敌后方的千山万水,值得永远铭记。

血染太行

走在左权县麻田镇,在壁立千仞的西山峰峦之下,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肃立于纪念碑前,一段隐于岁月长河却永不褪色的历史,带着硝烟与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曾见证了中国新闻史上最沉痛、最悲壮的一页。

1942年5月28日破晓,辽县大羊角的山林中硝烟弥漫。子弹呼啸着划过晨雾,何云倒在血泊中,殷红的鲜血浸透了胸前的笔记本。当医护人员匍匐至身旁时,他用尽最后气力推开救援人员的手:“我的伤不重,快去救其他同志。”他的目光仍紧盯着散落一地的电文纸页,那是一些未编完的稿件。

这一幕何其悲壮,又何其符合何云的一生。

他的革命足迹辗转大半个中国:从浙江上虞的农民运动起步,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被捕后,在南京狱中坚持斗争。出狱后先后在南京《金陵日报》、武汉《新华日报》工作。

1938年,何云奔赴西安,后穿越黄河和国民党防区,抵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驻地潞城。最终在太行山区扎根,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这段辗转历程印证了他为革命事业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这年秋天,何云带领14名青年新闻战士抬着破损的铅印机跋涉在太行山道上,铅字箱沉重异常,山道崎岖难行,何云对同仁说:“这些铅字,将来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他的眼镜片上蒙着山间的雾气,却遮不住眼中灼灼的光。

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过程,困难超乎想象。纸张匮乏,他们就用地肤子、麻绳头造纸;油墨短缺,他们就用松烟混合桐油试验。

苦中也有乐。在山庄村凛冽的寒冬里,一场朴素的婚礼如期举行。新郎何云一身戎装,身形清瘦;新娘吴青是八路军总部的秘书,同样身着一身洗得发旧的军装。村民们热热闹闹地送上祝福。然而,无比悲怆的是,结婚尚不足半年,这对新婚夫妇便遭遇永别。

1941年初,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正式成立,何云被任命为总分社社长。他不仅承担起华北地区新闻报道的组织领导工作,还狠抓通讯员队伍建设,使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成为敌后新闻宣传的重要堡垒。

1942年5月的反“扫荡”战役中,何云指挥全员坚壁清野后,带着电台和轻便铅印机突围。27日在大羊角附近,他仍坚持架起电台收讯,亲自撰写战报。当日军逼近时,何云沉着地嘱咐警卫员:“不要打光子弹,留下最后两颗,一颗给我,一颗给你,决不能活着当俘虏。”这句遗言,如同他一生坚守的新闻理想,铮铮作响。

作为新华社在敌后的重要负责人,何云始终秉持着坚韧的信念。在他的统筹下,报社不仅及时传递抗战捷报,还出版了《中国人》周刊等多种刊物,形成敌后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文化中心。朱德总司令曾盛赞:“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

“铅字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何云这句名言背后,是无数个不眠夜。

1933年,因在上海组织了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何云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何云始终坚贞不屈,铁骨铮铮,在狱中顽强斗争,帮助和鼓励狱友,还自学了德语。

四年牢狱生涯,严重摧残了他的身体,他受尽酷刑,腿部严重变形。陶铸同志与何云是同牢的狱友。1942年9月,陶铸在《沉痛的哀悼》一文中写道:“他与我们在一起,是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而战斗的,不管当时受到怎样的威胁、利诱,他毫不为之动摇。我当时很惊奇他这种革命的品质,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那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呵!”

担任《新华日报》(华北版)负责人后,何云时常审稿至深夜,妻子吴青回忆:“夜深时分,油灯下,他苍白的脸上发着一层油光,两眼更加凹进去了,手不停地挥动着毛笔。”

原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校对员刘江的女儿刘彤宇告诉记者,父亲经常提起何云。“何云审阅报纸大样非常严谨,而且待人温和沉稳,从不轻易指责他人。大家都对何云心怀敬意。”

在何云引领的华北新闻战线中,众多新华社名记者的足迹也遍布三晋大地,用笔墨记录抗战烽火。

1939年春,正是小伙子的穆青背着相机与笔记本走进晋西北岚县、兴县的山沟,睡老乡土炕、随游击队转移,写下《晋西北的新面貌》,文中“一手拿枪、一手种田”的军民群像,通过华北新华社电波传至延安,成为外界窥见敌后抗战的窗口。

与穆青几乎同时,1940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编委陆定一于穿梭在太行、太岳山区,常常和通讯员趴在石桌上改稿。

1941年秋,李庄抵达晋东南,在辽县(今左权县)采访时遇上日军小规模“扫荡”。他躲进山洞续写《太行山上的民兵》,记录“麻雀战”“地雷战”的战术细节,文中“每一块石头都能变成杀敌的武器”,成了激励军民的口号;后来,他深入晋察冀采写的前线通讯,还被收录进《中国的西北角》续编。

著名记者范长江早在1938年冬便穿越晋绥根据地,冒着风雪步行百余里,在河曲、保德记录八路军120师的黄河防御战。他写的《晋绥抗战见闻》经华北新华社转发,被重庆、桂林等地报纸转载,后方民众读着文字便如见前线烽火。他留下的“新闻记者的双脚,必须踩在抗战的土地上”,也成了后来者的精神标尺。

他们以不同方式在山西的抗战史上留下了笔墨印记,与何云等烈士共同诠释了“笔杆即枪杆”的使命担当。

在1942年5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有40多位新闻战士永远长眠于太行山上。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勤务员魏文天,仅13岁;年龄最大的是炊事员牟忠衡,50岁。记者乔秋远在突围时烧毁机密文件后拉响手榴弹;译电员万兆莲至死将密码本紧捂在胸前;青年诗人高咏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未完成的诗稿……

以鲜血书写忠诚,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新闻烈士在中国新闻史上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1986年5月28日,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左权县麻田镇正式落成。

四季轮转,松柏常青。102岁的原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报务员房秉玉,至今仍能清晰记得每一位战友的模样,那段时光成为他最宝贵的回忆。

“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舍身为革命的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人民,这个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不能放弃!”房秉玉激动地说。

铅字淬火

在武乡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心的文物库房里,珍藏着一件编号为WX·341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是抗战时期华北新华日报社工人排版时用过的铅印版。

历史的厚重感,在此刻变得无比真切和震撼。一块小小的铅印版,不仅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历史的一页,更是艰苦抗战中军民坚定不屈、接续奋斗的精神图腾。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新闻先辈们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对新闻事业的无尽热爱。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情感,铸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见证历史的新闻作品。

这块铅印版是《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3月7日第二版,刊有《山东八路军将领通电拥蒋讨汪》《中国青记总会号召全国提高警觉,发挥民权主义精神,粉碎一切妥协投降》《晋西北妇女是怎样帮助军队的》等报道。这些文章在对汪精卫卖国求荣行径进行斥责声讨的同时,全力维护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足以见得,当时刊发的新闻报道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和各项政策主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大家心头的希望。

1939年7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在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刻,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有过诸多辉煌胜利,如平型关战斗、阳明堡战斗、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百团大战等,一批批鼓舞人心的“新华”报道迅速传遍全国。一些报道虽短小精悍,但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940年8月2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胜利展开百团大战》为标题率先报道了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报道的字里行间,激荡着胜利豪情:“我总攻正太同蒲平汉铁路/胜利展开百团大战/捷报纷传,已切断正太全线,包围阳泉攻克井陉。”

百团大战期间,《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发布了关于战役的第一号战报,以后逐日发布,一共编发了近400号战报。百团大战的伟大功绩,就这样飞快地深入民间、深入人们心里。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新闻工作者们奔走在一线,在血火交织中记录下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斗争场景。

除大量战报、消息外,先辈们还采写了许多战地通讯,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战斗场景和英雄事迹。随军记者陈克寒、任冰如和吴宏毅等采写的《同蒲路上的爆破队》《百团大战中的狮脑山血战》《强攻榆社城》和《破击战的第一阶段》等新闻通讯,报道了我军破击敌人交通线和攻克多处城镇日军据点的伟大胜利。

1939年3月,记者林朗采写了战地通讯《河口歼敌记》,记述了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五台县城附近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事迹。报道分为“敌军侵占五台城”“残暴的大屠杀”“遭遇了歼灭的命运”“群众仇恨的发泄”“怅惘的慰劳”“胜利的总结”六个部分,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完整再现了歼敌战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场景,生动描绘了八路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精神风貌。

1940年到1942年间,作为华北敌后抗日军民的重要舆论阵地,《新华日报》(华北版)高擎抗战旗帜,广泛团结军民与社会各界力量,先后发表过《百倍提高警惕性 粉碎敌人新“扫荡”》《论百团大战的伟大意义》《武装保卫春耕》《加强对敌贸易战》《教育上的革命》等重要文章和社论,内容涵盖军事斗争、生产动员、经济建设与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陆定一撰写的《关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工作》,经《新华日报》(华北版)传遍各根据地,成了新闻战士的“战地指南”。

山西太行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郝雪廷说,《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贡献不仅在于宣传抗战,还在于培养了大量新闻人才,推动太行地区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他们在华北各地普遍建立起通讯网,形成“报社记者+驻地记者+县乡村通讯员”三级报道网络,工农兵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提高。

稿件由此源源不断,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宣传效果更加显著,群众基础也越来越厚实。

“报社同志说,战斗再紧张、环境再恶劣,也要让根据地军民看到报纸。村里百姓说,尽一切所能帮助报社同志,因为只有报纸印出来,大家伙心里才踏实。”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郭燕讲到动情处,红了眼眶。

报纸是军民的链接,再远的地方,都能把心连到一块去。

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包括所属各分社、支社)从成立到1943年9月停办,经新华总社转播,仅被延安《解放日报》刊出的新闻通讯就达839篇。

这些报道还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抗战期间,《纽约时报》刊发了6000余篇与中国抗战相关的报道,占同期涉华报道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些报道源头就来自新华社华北总分社。

一篇篇新闻报道,共同构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历史篇章,永久定格了人民胜利的伟大时刻。

这一切的背后,是新华报人对必胜信念的坚守。所谓“坚守”,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黑夜里攥紧的笔,是油灯下熬红的眼,是炮火里护着的纸,是明知难却偏要做的那股劲。

夕阳为太行群峰镀上一层金边。回望这片英雄的土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那段以笔为刃、向敌寇亮剑的烽火岁月,那些以身为炬、照亮漫漫长夜的英雄故事,从未被人们遗忘。

如今,在左权县史志研究室的档案柜里,静静地躺着24本《新华日报》(华北版)复印本。当我们阅读时,这些精心编排的报纸,传递着穿越时空的无限热忱,一个个新闻战士的矫健身姿涌现眼前。(记者 赵东辉 马晓洁 张哲 马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性生活多少分钟正常 一般来说,性生活的时长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是一般来说,20分钟至40分钟左右是比较正常的。...
消肿止痛酊和红花油哪个更好 消... 消肿止痛酊和红花油在治疗不同疾病和症状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1. 适应病症:消肿止痛酊主要用于骨科或外...
早逍遥丸晚归脾丸一天吃几次 早... 早逍遥丸晚归脾丸一天应该分两次服用,早餐前和晚餐前各一次。早逍遥丸晚归脾丸是中药颗粒剂,用于调整脾胃...
疾控中心可以免费查哪些病 疾控... 疾控中心提供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体检项目、传染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具体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1. ...
狗肉的嘌呤含量 狗肉的嘌呤指标 狗肉的嘌呤含量因狗的品种、部位和年龄而异。一般来说,狗肉的嘌呤含量较高,尤其是在狗的内脏和骨骼中含量...
二陈丸可以和龙胆泻肝丸一块吃吗... 二陈丸可以和龙胆泻肝丸一起吃,但应谨慎使用。 二陈丸和龙胆泻肝丸都是中药制剂,具有调理肝胆、舒缓胃肠...
洛芬待因缓释片多少钱 洛芬待因... 洛芬待因缓释片价格大约在100元左右。洛芬待因缓释片是一种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
越鞠丸一般要吃多久 越鞠丸一般... 越鞠丸一般要吃3-6个疗程。越鞠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根据临床经验...
蛴螬泡酒的功效与作用 蛴螬泡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胃开胃等功效。1. 清热解毒:蛴螬泡酒中的蛴螬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硫磺熏过的枸杞怎么处理 硫磺熏... 硫磺熏过的枸杞需要先泡水清洗,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晾干后再食用。硫磺熏过的枸杞是经过化学处理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