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陈桥村的欣禾家庭农场,一场由安徽农业大学组织的现场测评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该农场实施的“再生稻宽窄行种植+对行无碾压机收”新技术示范片,在经历本年度不利气候考验后,展现出显著增产效果,宽窄行栽培模式两季总产高达1280.9公斤/亩,比传统等行距栽培增产216.2公斤,增幅达20.3%。这一成果标志着安徽省在再生稻机械化、高产化栽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省粮食稳产增收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次示范是安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再生稻无碾压关键设备与新技术类转化应用”的核心内容。示范片选用了荃优822、玮两优8612等优良品种,全程采用机械育插与收获。其中,针对荃优822设置了50亩的“宽窄行机插+对行无碾压机收”核心试验区与150亩的常规机插机收对照区,形成了鲜明的技术对比。
“无碾压”技术,守护再生稻的“再生希望”
再生稻一种两收,其核心价值在于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能再次萌发、抽穗结实。然而,传统收割机在田间反复碾压,会严重损伤稻桩,导致再生季发苗少、产量低,这曾是制约再生稻大面积推广的难题。
本次测评会重点考察的“对行无碾压机收”技术,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该技术通过优化收割机行走系统,并配套北斗导航技术,确保头季水稻机收履带始终在固定的宽行中行走,从而避免了履带对稻桩的碾压。结合独特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行距配置为25-45-25-25-25-45-25cm),既保证了头季水稻的通风透光,为高产打下基础,又为再生季预留了无损生长的宝贵空间。
实测数据说话,增产效果显著
现场专家组的实割测产数据,清晰地揭示了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头季测产结果显示,宽窄行栽培亩产已达775.0公斤,优于等行距的739.2公斤。而真正的差距体现在再生季:由于稻桩得到了完好保护,再生季苗齐穗大,最终实现两季总产的大幅跨越。宽窄行栽培两季总产1280.9公斤/亩,比等行距的1064.7公斤/亩增产216.2公斤。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增产部分中有180.4公斤来自再生季,充分证明了“无碾压”技术对挖掘再生季产量潜力的决定性作用。
专家组在考察后一致认为,示范片再生季水稻正处于黄熟期,田间长势均匀一致,穗大粒饱,基本无病虫草危害和倒伏现象,展现了技术集成应用的卓越成效。该技术体系有效抵御了本年度不利气候的影响,实现了高产稳产。
科技赋能,助力安徽“粮袋子”更丰盈
安徽农业大学该项目负责人吴文革教授表示,“再生稻宽窄行种植+对行无碾压机收”技术是一项集品种、农艺、农机于一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它不仅在理论上先进,更在实践中证明了其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是适合在安徽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的成熟技术。
此次在潜山的成功示范,如同在江淮大地上播下了一颗科技的种子。它不仅带来了直观的产量提升,更探索出了一条在不增加播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藏粮于技”的新路径。随着这项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必将有力推动安徽省水稻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贡献更大的“安徽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丹丹
上一篇:海南洋浦港畔的“国际修箱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