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地名学会2025年度学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研讨,并系统总结了2025年度学术成果,发布2026年工作计划,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地名方案”。
中国地名学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胜三作了中国地名学会2025年度学术工作报告,并介绍了2026年度学术工作计划。过去一年,中国地名学会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地名经济”基本定义的发布,明确了地名经济依托地名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融合与价值转化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构建了文化资源、产业载体、价值转化三个维度的理论框架,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中国地名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陈士国表示,地名蕴含的经济价值,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竞争。在新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创新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025年,中国地名学会组织实施“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推动地名文化溯源与区域品牌建设,围绕江苏滨海白首乌、浙江金华金线莲等特色产业开展专题研讨,形成了“地名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地名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明年,中国地名学会将以“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深化中国地名发展史研究,构建“历史—文化—经济”三维分析框架;推动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开展地名经济与区域特色产业的案例研究,提炼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还将出版《中国地名发展史》系列丛书,为地名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地名作为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其经济价值正日益凸显。地名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既避免了产业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