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昭通曾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635万户籍人口中有185.07万脱贫人口、26.6万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占全省的1/4。
近年来,昭通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群众增收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切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抓好富民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昭通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推广运用彝良天麻产业“721”和鲁甸食用菌产业“631”利益分配模式,推动961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44.04万户脱贫群众紧密绑定,带动户均年增收3800余元,真正把收益的“大头”分给群众,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抓好外出务工稳岗就业促增收。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昭通健全市、县、乡、村就业服务平台和29个驻外就业服务站,与省外110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创新推出“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模式,实现常年稳定转移就业26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就业稳定在131万人以上、有42.6万人已融入当地生活。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86.9%、89.7%、93.4%以上。
抓好返乡创业就近就业促增收。大规模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增长了技能,还有不少在外经商办企业,积累了资本、开拓了市场,这是昭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昭通出台了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连续八届举办“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建成创业平台22个,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70个,累计引导16.9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43.6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抓好“以工代赈”吸纳务工促增收。昭通坚持“项目建到哪里,增收渠道就延伸到哪里”,充分整合“以工代赈”专项资金、衔接资金和协作资金,采取“党组织+集体经济+劳务队”的模式,就近吸纳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达1082个,带动就业19.7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达18.4亿元。
抓好资产盘活增加收益促增收。昭通坚持把扶贫资产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来抓,出台农村“三资”管理办法,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厘清类别、明确权属,形成了“资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发展格局。累计盘活经营性扶贫资产177个13.4亿元,资产闲置率控制在3%以内,带动15.7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年增收700余元。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