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甘肃省静宁县的百万亩苹果园迎来丰收。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上月中,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在平凉市举行。这场以“苹添优势强产业 果铸幸福赢未来”为主题的盛会,不仅展示了静宁苹果产业的蓬勃生机,更成为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静宁县城川镇吴庙村的苹果良种苗木组培繁育中心,无菌实验室里的培养瓶中,嫩绿的苹果幼苗正茁壮成长。“过去外调苗木成活率低,现在我们自己培育脱毒苗,3年挂果、5年丰产。”技术负责人介绍。这里年培育脱毒苗木200万株,涵盖“成纪1号”“静宁1号”等自主品种,彻底破解了种源瓶颈制约难题。
这一突破,离不开天津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天津投入580万元,撬动企业投资建成全省首个工厂化育苗基地。果农杨连军笑着说:“现在有专家指导,用有机肥、防冻剂,果子更漂亮了。”他的10亩果园年收入超20万元,全县果农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在雷大镇黎沟流域的万亩山地示范带,智慧果园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单轨运输车穿行梯田间,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灌溉,优果率达80%以上。“文创苹果”贴上了吉祥图案,每个售价超10元,成为“土特产”变“艺术品”的鲜活案例。
津甘协作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联动、农户参与。天津市武清区与甘肃省静宁县构建了从良种繁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53个招商项目总投资71.9亿元。
走进陇原红苹果保鲜精深加工产业园,NFC鲜榨果汁、苹果醋、冻干脆片等产品琳琅满目。全自动分选线按糖度、色泽精准分级,残次果则被加工成脆片,真正实现“一颗苹果不浪费”。园区年加工能力2万吨,带动就业300余人。
返乡创业者王星的经历,是产业链延伸的缩影。2019年,他响应“归雁工程”回乡创办“甘小星”品牌,研发苹果干、苹果花茶等产品。“县里提供租金补贴,津甘协作给了我们信心。”他的“苹果干小鲜肉”入驻北上广商超,带动果农多渠道增收。同样受益的还有甘肃峰果纯素科技有限公司。在天津援甘干部牵线下,公司与武清区青年商会合作推出酵素苹果汁,半年销售额破百万元。“津甘协作不仅送资金,更送市场。”总经理王珍娟感慨。
从“黄土塬”走向“大市场”
静宁苹果的品牌价值已达181亿元,产地收购价连续19年全国领先。在天津帮扶下,“静宁苹果”先后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等9项国家级荣誉,并首次批量出口香港。
“天津不仅修产业路让苹果出山,还帮我们进驻京津高端商超。”天津援甘干部程艳庆介绍,近三年投入2300万元修建产业道路47公里,1200万元建设防灾减灾基地,夯实产业根基。
工人在苹果深加工生产线上忙碌。
在产销峰会上,静宁签约果品订单177个,金额67.6亿元。新华社发布的《静宁苹果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国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市”。“我们正推动老果园改造、智慧农业和国际市场拓展。”静宁县委书记王蕾表示。
“企业订单种植让农户吃下定心丸。”陇原红公司副总何鹏虎说,5000多户果农通过“保底收购”稳定增收。而天津援建的包装厂,年产8000万平方米礼盒,成为顺丰、娃哈哈的供应商。
夜幕下,静宁县城的苹果主题灯光秀璀璨夺目。这颗“致富果”的故事,仍是进行时——正如天津援甘干部李杰所言:“我们要让静宁苹果真正‘红’起来,火起来。”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翼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