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贺兰山,在凛冽的寒风中更显苍茫雄浑。山脚下,一片片葡萄园覆盖着薄雪,葡萄藤早已完成修剪,深埋土中安然“冬眠”。这本应是酒庄的淡季,但在志辉源石酒庄和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却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游客们在酒庄壁炉旁举杯品鉴,在葡萄园中体验艺术装置。
这个冬天,宁夏以“葡萄酒+文旅”融合为主题,创新推出“冬藏韵味,酒暖人心”系列产品,通过“紫色梦想大道”串联酒庄集群与沙湖、西夏陵等知名景点,构建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平台,将往日的旅游“淡季”转化为独具魅力的“静谧黄金期”。
从矿坑到园林:志辉源石酒庄的美丽蜕变

志辉源石酒庄里,砾石筑成的建筑在草木掩映下显得古朴典雅,宛如图画中的江南园林。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飞沙走石的废弃矿坑。
“从 2008 年开始,宁夏将葡萄酒产业列为重点特色产业,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曾经的废弃砂石坑才蜕变成如今的绿色葡萄园。”酒庄负责人介绍。

“我们不再仅仅销售葡萄酒,而是在推广一种冬日限定的诗意生活方式。”宁夏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五感沉浸:打造冬日葡萄酒体验新矩阵
宁夏酒庄今年创新推出围绕“五感沉浸”打造的产品矩阵,让游客在视觉、 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的全方位体验中,感受葡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味觉艺术之旅中,游客可以品鉴不同美酒,搭配宁夏滩羊肉、本地奶酪等特色小食。“葡萄酒与中国菜”搭配工作坊带领游客用宁夏葡萄酒搭配火锅、炖菜等中式冬日菜肴。
产教融合:北方民族大学的创新实践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北方民族大学近十年来在葡萄酒文旅人才培养领域的深耕探索。面对产业“亟缺既懂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了解葡萄酒行业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核心矛盾,2017 年,该校管理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率先开设《葡萄酒文化旅游》课程。

课程教学团队在张红梅教授带领下,融合在线课程、酒庄、村镇及博物馆等多元场景,并开启了葡萄酒文旅的数智营销新篇章。其中“西紫”学生团队从2010年的学生兴趣小组,发展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打造“西紫姑娘”IP,开展品酒活动和沉浸式研学,开发系列文创产品。30余名成员毕业后进入合作酒庄、文旅集团就业,实现了“人才输送闭环”。

北方民族大学与志辉源石酒庄联合申报的“基于协同育人的葡萄酒+文旅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群建设”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成为产教融合的示范样本。
近期,北方民族大学与北京一九一九文化馆联动,组织业内知名的人才协同体系化专家团队进行实操共建,其中包括山东山水蒙师青年入乡培养、浙江丁丙未来社区品牌塑造等核心团队,深度挖掘本地文化,以产教融合提升产业的媒体传播和电商能力。
国际视野:共筑产教融合“宁夏范式”

2025年11月24日至26日,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宁夏交流合作中心、GWTO宁夏学院联合举办的“宁夏国际葡萄酒旅游融合教育培训”在图兰朵小镇成功举办。培训期间,GWTO主席何塞·安东尼奥·维达尔、香港理工大学宋海岩教授、墨西哥阿纳瓦克大学玛利亚·伊萨贝尔教授等国际专家,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国际合作等维度为学员传授经验。学员们深入沃尔丰、夏木、美贺、贺金樽、西鸽、西班等酒庄,开展风土与实践的深度对话。
未来展望:打造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随着贺兰山宿集项目的推进,宁夏葡萄酒旅游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该项目依托贺兰山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遗产,将引入国内外顶级的民宿、餐饮、美术馆、书店等领域品牌,实现葡萄酒+文旅高度融合,打造全国首个葡萄酒旅游度假区。
据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规划建设包括民宿区、露营区、公共区,民宿区,计划建设10-15家顶尖民宿,公共区建设中国唯一葡萄酒市集、贺兰山葡萄酒会客厅、体验性酒庄、美术馆、咖啡馆等。
冬日的贺兰山依旧巍峨,但山脚下的故事已焕然一新。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葡萄酒的魅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宁夏的冬季,因酒而暖,因文旅而活,这正是“宁夏范式”最动人的注脚。宁夏正走出一条农文旅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