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回眸》系列
一般的说法,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这个说法并不算严谨,因为在此之前1835年就出现了不平等条约,而且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竟然是一个中亚小国——浩罕汗国。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浩罕汗国的名字,它发源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存在时间不到200年。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浩罕汗国不断扩张,面积最大时东至喀什,西至布哈拉(乌兹别克斯坦城市)。
需要特别说的是,大清王朝与浩罕汗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未以正式文书形式呈现,所以你在《清实录》类似的史料中不可能查不到这个条约。后来学者们在整理清朝官员文书公文,通过各种只言片语组合起来,才还原了这个不平等条约的面目。
我们姑且称这个不平等条约为《浩罕协定》吧。《浩罕协定》以口头协商双方达成默契而定,这似乎是东方前现代社会的普遍方式——没有签书面协议的习惯。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英国人带来的西方习惯。
三不管地带孕育出的国家
1721年费尔干纳盆地乌兹别克族的一个部落领袖沙鲁克贝伊,在浩罕(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城市)建立了一个国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浩罕汗国的起点。
那么,浩罕汗国为什么可以诞生呢,需要放在更大的国际局势去看待。
18世纪早期俄国沙皇是彼得一世,他雄才大略致力于国内改革以及争夺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因此长期与土耳其、瑞典、波兰打仗,对中亚地区兴趣不大。费尔干纳盆地这块河道纵横土壤肥沃之地侥幸逃过了俄国人的魔爪。
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已征服了印度,殖民地内矛盾重重有太多事务,因此也没有更多精力顾及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与英国人的势力之间隔着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双重天然屏障。
浩罕汗国建立之时是康熙皇帝末期,国家以安定为首要任务。况且大清与浩罕汗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准噶尔,手也伸不到那里去。
费尔干纳盆地俨然成了世外桃源三不管地带,这使得浩罕汗国可以猥琐发育,以至后来做大做强。
东亚朝贡体系的弹性
浩罕汗国一开始只是费尔干纳盆地西部的几个城市,到18世纪中叶已基本控制了整个费尔干纳盆地。这一时期浩罕汗国经济发展迅速,最突出的是过境中转贸易十分兴盛,他们频繁到新疆来做生意,不得不与大清打交道。
与大清打交道,其实就是承认东亚朝贡体系,这常常被我们认为是一种宗藩关系,严格来说,这是不合适的。
以浩罕汗国为例,他们只是向大清表达臣服,可以理解为“我承认你是一个很牛的大国”——仅此而已。他们的汗王甚至不需要大清皇帝礼节性的册封,更不曾见过浩罕的汗王进京面圣。而大清呢,一不在浩罕汗国驻军(哪怕一支象征性的军队),二不在浩罕建立“清朝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
至于纳贡的问题,则显得十分独特而可笑。浩罕汗国定期向大清纳贡,一些牛羊、毛皮、地毯之类的;同时大清也定期向浩罕汗国纳贡,主要是银两、瓷器、茶叶之类的,当然,大清方面的说法是“赐予”。无论是纳贡还是赐予,这都是表面的说法,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官方主导的货物交换,以物易物的贸易,并且大清长期贸易逆差。
种种迹象看来,丝毫没有一点宗藩的性质,哪怕一点点最松散的宗藩关系都没有。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东亚朝贡体系的弹性之大。如果我们把所有承认东亚朝贡体系的周边小国,都看成是一种宗藩关系,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
浩罕国对大清的野心
19世纪初,有大量的浩罕商人在新疆的喀什莎车一带经商,与清朝的贸易来往是他们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清朝将这些浩罕商人称为“安集延人”(安集延是浩罕汗国的一座城市),而其他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则被统称为“哈萨克人”,意思是外地人。由此可见清朝对浩罕汗国是高看一眼的,毕竟那时浩罕汗国在中亚地区很有影响力。
到19世纪20年代,浩罕国更不得,他们四处征服,国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其北部到达了哈萨克斯坦南部,西部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东部已经到达了喀什。
此时,南疆地区发生了张格尔之乱,试图从大清分裂出去。平息叛乱前前后后用了近10年时间,花去上千万两白银。这里面的水分很大,因为清军腐败十分严重,层层盘剥,真正用于战争的银两并不多,大多被官员们贪污了。可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却是实实在在花出去了,这个老大帝国变得国库空虚,空有一副架子,为后来鸦片战争爆发埋下了隐患。
平息张格尔之乱后,大清即要对叛乱支持者进行整顿。浩罕国就是叛乱背后的支持者,由于同样的宗教信仰,浩罕的那些商人们对支持张格尔之乱十分上心。
大清很生气,驱逐了所有在新疆的浩罕商人,并将他们的货物没收,分给当地居民笼络人心,记着朝廷的好,以后不要参与叛乱。
清朝驱逐浩罕商人没收货物,让浩罕国更生气,他们组织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向南疆喀什进发——草原民族彪悍的特征就体现出来了。大清虽是空架子,但廋死的骆驼比马大,真要动起手来,浩罕国没多少胜算。可是浩罕人不管这些,只要你让我不爽了,甭管你有强,我也要掰掰手腕。
最终浩罕军队果然没有取得胜利。清军采取龟缩战术,躲在城里不出来不迎战。浩罕军队不善打围城战,攻了几番觉得骨头实在难啃,就撤退了。在撤退时他们掳走了两万多当地老百姓,浩罕国面积挺大,但是缺人口,不过百余万人而已。
大清当然不想打仗,又得花多少银子啊!既然人家也撤军了,那就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双方坐下来谈判。浩罕方面说,我攻打你主要是为了通商,因为你不让我的商人过来经商。大清方面很高兴,既然是通商那就好办,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嘛。
屈辱的协定
谈判的结果现在看来是十分屈辱的,比《中英南京条约》还不平等。
比如浩罕国向新疆南部六城地区派遣“长老”行使领事特权。六城地区的浩罕商人不向大清交税,由派遣的“长老”直接征税。浩罕商人在这里犯了事享受治外法权。清廷觉得挺好的,那些浩罕商人不好管理,你们自己管自己吧。至于征税嘛,天朝吃点亏无所谓,只要能保持南疆地区安定,这点小钱不算什么。
浩罕国还提出南疆六城地区其他中亚商人,也由他们来收税,大清不必插手。这就太过分了,相当于在大清的地盘上,由英国人向德法美日俄的商人收税,大清自己倒成了旁观者。没想到清廷也同意了。大清方面是这样考虑的,本来那些中亚商人大多都不缴税,逃税漏税惯了,既然浩罕想收税,那就去收吧。出了问题、发生摩擦啥的,就怪不到我身上了。
另外还有一些宗教上的要求,这里不便细说。正是由于宗教方面原因才经常发生叛乱,大清被搞的死去活来,也不太想管理,交给他们同宗教的浩罕国去运作,或许会好一些。
总结来说,大清会同意这份屈辱协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急需维持南疆稳定而采取的妥协。二是天朝长期以世界中心自居,对那些所谓外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施恩心态,无论如何要保住面子,哪怕自己吃点亏,只要外夷继续表示臣服即可。浩罕国也正是抓住了大清这两点软肋,才会提出那么多无理要求。
浩罕国灭亡
1835年的《浩罕协定》是浩罕国的人生巅峰,从此国运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其国内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内部各封建领主集团崛起,彼此攻伐交战,浩罕汗王成了光杆司令,像周天子一样眼睁睁看着天下大乱。这时候浩罕国不仅没有能力去征服更多的土地,反倒被别国抓住时机不断蚕食他们的地盘。
更加令浩罕国雪上加霜的是俄国人腾出手来了。1853年俄国人从浩罕国北部入侵,开始大规模的军事征服。俄国人兵锋所致,一路打进了浩罕国的核心地区费尔干纳盆内。浩罕国被迫接受成为俄国的附庸国,时间是1868年,名义上保持独立,其实已经国将不国。
1873年到1875年浩罕国爆发了巨大的人民起义,俄国出兵镇压。通过这次镇压俄国实际上已经全部占领了浩罕国,所以俄国人也不装了,别搞什么附庸国了,直接划成俄国的一个省——费尔干纳省。浩罕国正式灭亡了。
浩罕国的存在,客观上对费尔干纳盆地有一些积极作用,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这里从一个不被重视的偏僻地方变成了中亚的经济中心之一。浩罕国对新疆的骚扰破坏、支持叛变也是一贯的,本文提到的张格尔之乱只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还有很多次无法一一列举的事件。
浩罕国被俄国灭掉,对大清而言更不是什么好消息,送走了一匹狼,迎来了一只虎。大清新疆地区门户洞开,直接暴露在俄国虎视眈眈之下。后来俄国介入新疆变得不再困难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