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瑞遇到的是乾隆帝,那他肯定不会上治安疏,因为乾隆帝是一台“政治机器”,不像嘉靖帝是一个“误入歧途”的道士,就皇帝这个职业来说,乾隆帝是将其做到极致,可谓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唯一缺点就是他太能活了,而皇帝又是不适合当太久的职业,所以就出问题了,如果他早死20年,那评价还会再高一截。
以海瑞对嘉靖帝的要求来看,乾隆帝就是不世出的圣君,嘉靖帝只保持了20年左右的励精图治状态便开始偷懒,开始当甩手掌柜。乾隆帝则是保持励精图治的勤政态度长达63年之久,根据《清高宗实录》来看,89岁高龄的乾隆帝在去世之前都是“犹训政无倦,召见臣工如常是日”。
乾隆帝吃亏就吃亏在他是清朝的皇帝,如果换成其他朝代,他的评价会变得不一样。纵观乾隆帝晚年,他的问题不小,纵容和珅等心腹重臣进行贪腐行为,导致吏治腐败,一手酿成白莲教起义,使得清朝由盛转衰,但是对比在位时间长的皇帝来说,乾隆帝这个毛病不算太大。
像唐玄宗在位时期太长,结果晚节不保,酿成安史之乱,使得之后的唐朝是一蹶不振,始终活在藩镇割据的阴云之中。
如果就以海瑞上治安疏的嘉靖四十五年来看,乾隆帝在位的第四十五年,还不是那么昏庸,贪腐等问题还没有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那时的乾隆帝,更是嘉靖帝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乾隆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睁眼看世界,这个责任他是逃不掉的,不过也不能全怪他,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乾隆帝的固步自封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节点,他肯定有问题的,但这更是一代代积累造成的。
我们可以对比一番二位皇帝的作为。
一、以开疆拓土来说,乾隆帝的十全武功虽然有水分,但也是有着实打实的战功,是将清朝的疆域推至巅峰,将新疆重新纳入中央朝廷的统治,同时清军还能翻过喜马拉雅山,进行超远程打击,这在农耕时代,可谓是将帝国的战争潜力发挥到极致,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嘉靖帝在位时期则是彻底放弃河套地区,明朝疆域进一步缩水,更是使得蒙古军队活跃的空间进一步加大。
同时嘉靖一朝的“南倭北虏”成为中央朝廷挥之不去的噩梦,北方有蒙古军队不时扰边,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东南沿海则是倭寇横行,治国治到这份上,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嘉靖帝也是个“人才”。
二、以任用大臣来说,乾隆帝的逻辑就是赏罚分明,大臣有功就赏,有错就罚,而且不甩锅,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就认,使得手下大臣可以放心的去干。
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定大小和卓的关键一役之黑水营之围就可以看出乾隆帝的用人水平,事情起因是本来兆惠的意思是准备妥当了再出兵,结果乾隆帝一直催促,兆惠无奈之下只能带领几千兵马出征,因此是被围困,还差点全军覆没,兆惠写求援信的时候,不敢说是乾隆帝的问题,只能说都怪自己指挥不力,才使得清军被围困。
当时大臣也跟着给乾隆帝台阶下,说道被围困都是兆惠的错误,但是乾隆帝并没有顺势甩锅兆惠,而是直接说道“乃朕之误,又何忍以安进轻敌,为兆惠之责乎?”
对此乾隆帝不只是派兵全力支援兆惠,还将兆惠由一等武毅伯加二字,晋封为武毅谋勇一等公,在清代,一般一等公只有二字,四字的情况很是罕见,兆惠直接晋封为四字一等公,可谓是清朝异姓大臣的天花板。
乾隆帝也就是晚年出了问题,毕竟是中国实际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活到了89岁,所以晚年虽然可以保持勤政,但是心态会发生变化,开始犯起了糊涂,用人不当,纵容贪腐,极大加速了吏治腐败,但也比很多皇帝强了太多。
再看看嘉靖帝,当甩手掌柜就算了,任用官员也是一塌糊涂,以写青词的水平来任用官员,奸臣严嵩就是因为青词写的好而被嘉靖帝重用的,结果是造成恶劣的后果。
三、以对后宫管理来说,嘉靖帝更是差点破了记录,逼得宫女差点把他勒死,简直是千古奇闻。
嘉靖帝还薄情寡义到极致,怀有身孕的皇后吃醋,嘉靖帝竟然连腹中胎儿都不考虑,就勃然大怒吓得皇后流产,不久皇后也是病死。
乾隆帝则是将皇帝的责任履行到极致,后宫上到皇太后下到太监,他都是防范的相当全面。
在刚刚继位的时候,就交代服侍皇太后的太监宫女,不能向皇太后透露政事,以此是避免皇太后干预政事,总的来说,乾隆帝是一个孝子,但是在政务处理方面,他是容不得母亲插手一丝一毫的。
对于太监,乾隆帝也是绝不给太监参政空间,并且防微杜渐,在68岁的时候,发现太监不按照规定,见到大臣不主动让路,便是特意下旨要求太监在宫内见到诸位大臣要主动让路,以示恭敬。
所以如果海瑞遇到在位第四十五年的乾隆帝,他根本不可能上治安疏,因为乾隆帝比嘉靖帝强了无数倍。
同时参考海瑞的生平,这是一个清廉到极致清官,也是古代儒家文化教育出来的标准的忠君爱国之人,视皇帝为君父,这样的忠心人才,对于乾隆帝来说就是一把很好用的反腐利刃,肯定会将其发挥到极致。
正常情况下,乾隆帝会把海瑞树立为清官榜样,当个布政使这种大员没问题的,甚至可以这样更进一步,成为巡抚乃至总督这样的大员,但是应该只会把他放在地上发挥模范作用和反腐作用,不会让他进入中枢入阁成为大学士,因为他的能力主要在于反腐,并不全面,而且为人太过刚正,所谓过刚易折,并不适合进入中枢。
即使如此,只要君臣二人善始善终,海瑞死在乾隆帝前面的话,虽然乾隆帝肯定不会给他最顶级的谥号“文正”,再次一些的“文忠”和“文襄”这种顶级谥号也不会给,但是给个带“文”字的二字谥号应该问题不大。参考乾隆朝名臣刘墉,还有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名臣松筠,可能会给海瑞一个“文清”谥号,该谥号是授予以道德博闻和廉洁公正的大臣,挺适合海瑞的。
如果海瑞处于乾隆帝晚年的话,倒是有可能上疏,不过也不至于上治安疏,而是会针对当时触目惊心的贪腐行为来批评乾隆帝。
如果海瑞有证据,那还好说,虽然乾隆帝晚年纵容心腹大臣贪腐,但是如果证据确凿,乾隆帝肯定会严厉处罚一批官员的,最多牵扯到心腹重臣时,是抓小抓中放大的。
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甘肃米案,一省的官员上下勾结串通一气,涉及到上百名官员,最后甘肃总督勒尔谨被赐自尽,藩台王亶望和兰州知府蒋全迪被斩首示众,接任的藩台王廷赞被处以绞刑,共计处死大小官员四十七名,被革职下狱八十二人。
这说明乾隆帝晚年的吏治腐败已经很严重,也说明乾隆帝还是有着一定的底线,对于贪腐行为处罚力度还是有的。
如果海瑞没有证据,只是根据当时世风日下的环境大加批评,那他可就惨了,因为乾隆帝可不是什么善茬,他有时候脾气也挺古怪的,不按套路出牌,会小题大做,晚年又特别好面子,没有具体证据,他肯定不高兴,会让和珅去查,和珅一查,自然下定论这是无中生有的诽谤朝廷之语。
以乾隆帝的作风,要么将海瑞贬官,并且会让海瑞无地自容。要么心情不好,直接下令把海瑞砍了,然后说海母教导无方也给砍了。
不过参考海瑞的作风,肯定不会没有证据就上疏的,所以海瑞如果遇到乾隆帝,不会上疏大骂乾隆帝,反而可能会被乾隆帝重用,很可能会成就一段君臣知遇的典范。
本文重点是对比乾隆帝和嘉靖帝的区别,嘉靖帝虽然也是个聪明人,但当皇帝实在是一塌糊涂,所以不需要详细罗列,乾隆帝就完胜嘉靖帝,如果对乾隆帝“政治机器”的一面感兴趣的话,那自荐本人的新书《大清300年》,书中对于乾隆帝“政治机器”的一面有着具体描述和分析。对于其他清朝皇帝也有着详细而不一样的分析视角。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