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到辛亥革命,想必大多数人脑中都会第一个浮现出孙中山这个名字吧。孙中山原名孙文,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且素有“国父”之称,他为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确实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
然而,人们往往都忘记另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曾是孙中山亲密的搭档,可以说,他在辛亥革命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逊于孙中山,但却在与孙中山分道扬镳之后逐渐消失在了政坛,并在历史中被大家淡忘。这个人就是与孙中山同样身为民国元老级人物的黄兴。
并列孙中山,声望极高
作为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黄兴在今天的名气虽是远不及孙中山,但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不论是在党内还是在敌对的满清眼中都是与孙中山并列的存在,二人也一直被以“孙黄”并称,甚至民间有些不了解时局的人还以为“孙黄”就是一个人名。
不过,在很多人眼中,黄兴的名次是还是排在孙中山之后的,但这个结果,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黄兴自己极力促成的。孙中山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也很有想法,但是具体的操作能力其实并不如黄兴,所以在辛亥革命期间,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孙中山提出想法,具体的庶务由黄兴来执行。
这也导致了许多党内人士不怎么看得起孙中山,转而拥护实干派的黄兴。不过黄兴也深知自己的谋略、理论知识和交涉能力其实不如孙中山,并且他一心为国,并不欲在争权夺利上下功夫,也甘心居于孙中山之下。
所以面对大家的推举和对孙中山的质疑,他选择极力支持孙中山,坚持推举孙中山为首座,在早期的“倒孙风波”中,优势极大的黄兴也是力排众议,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
可以说,即便当时党内风向更倾向于自己,但是黄兴始终将孙中山当作亲密的伙伴,并且对孙中山抱有极大的尊重,这一点根据许多史料中关于两人交往模式的记载也能看出一二。孙中山和黄兴二人,既是严肃的上下级关系,同时也是互助互补、不可分割的亲密伙伴。政见相左,关系产生裂缝
不过,即便是再亲密的关系,相处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产生一些摩擦,孙中山和黄兴也不例外。
前面说到黄兴是非常尊重孙中山的,但是对于孙中山的一些想法和措施,他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一般的小分歧倒也不至于对两人的关系造成什么大影响,比如在国旗样式的选择问题上,黄兴虽然对国旗样式有很大意见但最终也还是选择了让步。
因为他认为,只要是非原则性问题,他都可以以孙中山的意见为先。真正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不可弥补的裂痕的还是后来的两次大矛盾,一次是宋教仁遇刺后两人就“讨袁”问题的分歧,还有一次是黄兴反对孙中山建立新的“中华革命党”。
1、宋教仁遇刺事件1913年3月20日,沪宁车站一声枪响,这位“中国宪政之父”倒在了血泊之中。宋教仁的离世,无疑是对革命党人的一次巨大打击,党内多数人都坚持认为,宋教仁遇刺一案的幕后黑手就是袁世凯。
不过,宋教仁本人似乎并不怀疑袁世凯,甚至在他伤重离世前,还让黄兴拟了一份工作电文给袁世凯。其实那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孙中山并不是袁世凯在国民党中最忌惮的人,宋教仁才是他的心头大患。
袁世凯曾经也想过要拉拢宋教仁,欲予他总理之位,还支了巨额钱财任由宋教仁取用。不过宋教仁本人并不是很在乎这些利益,在他眼中,救国才是他的最终理想,所以对于袁世凯所给予的好处,他基本上都回绝了。
此外,宋教仁宣传的还是西方议会、内阁等制度,这对于袁世凯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所以说宋教仁应为袁世凯命人刺杀是个很合理的猜测,至少孙中山也是这样认为的。
与许多党内人一样,孙中山和黄兴对宋教仁的离世感到非常的悲痛和愤怒。但不同的是,孙中山主张直接武力讨袁,但深知敌我实力差距,且认为刺杀事件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的黄兴并不支持孙中山的想法。他觉得贸然起兵完全是拿同伴的性命做赌注,应该用法律手段解决才更加稳妥。此次争执还是以孙中山获胜为结局,黄兴不得不领兵讨袁,但结果还是失败告终。
2、建新党事件
如果说前面关于讨袁事件的矛盾是形成“孙黄”两人之间裂缝的推手,那么接下来关于孙中山组建新党问题引发的矛盾就是彻底使得二人分道扬镳的元凶。
讨袁失败后,孙中山和黄兴流亡日本,孙中山反思了“二次革命”的失败,认为问题一方面出在黄兴延误战机,另一方面就是党内不够团结,政令难以贯彻实行。
于是,孙中山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的革命党组织——“中华革命党”。但是黄兴则认为,只要在党原本的基础上进行改善、重建就可以了。而后,孙中山对新党的构想更是与黄兴的理念背道而驰:党内党员分等级获得政治权利,入党还有“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
这样的誓词。诸如此类独裁化、阶级化的要求引起了黄兴等人的强烈不满,黄兴更是直接拒绝了入新党,并且远走美国。自此,“孙黄”联盟彻底宣告破裂。
最后,在1916年7月,黄兴回国,并与孙中山逐渐恢复了往日的亲密,但是两人之间的隔阂终究是再难消除了,甚至有人猜测后来黄兴的去世与孙中山有关。在黄兴病重快要去世之前,曾有友人前去探望,据说当时的黄兴拉着友人的手,还在一边哭一边控诉着:“中山负我”,可见,黄兴对孙中山曾经的所作所为终是难以释怀了。
后世对孙黄二人的评价多种多样,我们也没有办法完全争出个孰是孰非来,所能做的也只有记住和感恩这两个伟大领导人为国家所做出的一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