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为我们所了解所出现,其实要晚至90年代后期,在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叫人文热对吧?人文热、人道主义热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既没有说我们有学者自称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也没有说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普及,80年代的主要思潮,叫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顺带引发了康德热、马克斯·韦伯热等等,这一系列的热门的东西。
80年代那个状况是知识分子待遇普遍不好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样的一个时代。那么那个时代哪些专业最吃香呢?可能大家不一定想得到,学中文的人最吃香,一个是中文,一个是采矿。
到了90年代所谓的人文热退潮以后,当时的知识分子,变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这样的一个重点的方向,转到了所谓的现代化研究当中去。
但是在90年代语境当中讲现代化,跟我们传统讲的四个现代化大不一样了,因为90年代背景讲的现代化基本就等于美化,而且它的框架是非常固定的。我们以前提到哈耶克的框架,萨托利的框架,波普尔的框架,英美代表了开放社会,代表了那种渐进改良主义的思潮,那种经验主义的路数,改良主义的路数,才是整个所谓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而欧陆,欧洲大陆就是理性主义、全盘主义、反传统主义等等,造成了专制集权等等那个欧洲的路数,那么英美才是唯一的正确化的现代化的道路。
那么90年代他转去进行现代化研究的时候,当时在1993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就很有名,复旦大学历史系有一个教授,是一个自由派阵营当中扛把子的人物叫朱学勤。当时他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搞的是世界史研究,写的博士论文,可以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全盘否定法国大革命的博士论文,后来他的博士论文改了个名字,出版了叫《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全盘用了英美新自由主义那套话语叙事,那套意识形态叙事,就是美国在七八十年代产生的那套叙事,去来解释所谓的法国大革命,把你全盘否定掉了。
但这个书我们今天看来当然很差了,对不对?第一页印上路易斯·阿尔都塞,讲法国马克思主义,说阿尔都塞怎么反对全盘整体,这把阿尔都塞意思完全理解反了,而且路易斯·阿尔都塞这一看就是很要命对不对?你总不能讲路易斯十六是吧?路易斯十四,这个法语当中最后一个辅音是不发音的,那么这个博士论文一出,当时复旦历史系是不给他毕业的,当然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是不大可能再出现了,当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博士论文全国知识分子在关注他。
到了大概94年还是95年,李泽厚和刘在富当时在香港提出过一个告别革命论,对不对?我认为他们两个人的立场和初衷是不大一样的,李泽厚李老先生他还始终有一点为我党要建言献策,想当我党的政臣这样的一个期待在里面。
但刘在富不一样,刘在富确实他的否定性要强很多,那个时候苏联解体之初,刘在富当时在俄罗斯玩,当时看看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讲的都是该死的巡洋舰开了一炮,所以当时的告别革命论正好又赶上了说,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包括美国那套新自由主义七八十年代建构起来那套话语体系,正好全都迎合上了。
那个时候大家所谓讲现代化,反正就是精神主义那条路子,当时因为没有网络,当时的有一些刊物,比方说读书杂志,三联的读书杂志,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内部,实际上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不巧呢,读书杂志当时的负责人,请的是汪晖老师和社科院的黄平老师,当时他们负责的主编,他们的兴趣点恰恰是反思所谓的西方人搞的所谓新社会主义的市场化,强调我们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以一种更加辩证的视角,去看我们的革命的传统,与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
那么那些鼓吹英美的现代化道路的那些人呢,在三联他就出不了书,有些文章他就发不了,然后这些人在90年代后期搞过一个以书代刊的这样的一套书,其实给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叫《公共论从》,它的负责人在当年是很有名的一个公共知分子刘军宁,刘军宁和贺卫方他们负责的,还有王焱了,所以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其实跟《公共论从》这个刊物是有直接的关系的,确实是他们把公共知识分子这个东西传播到国内来。
那么正好赶上1997年的时候,当时的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去世,《公共论从》专门做了一期来纪念以赛亚·伯林,突然发现西方人讲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这个说法好,我们就拿来用在自己头上了,所以它直接造成了一个东西,就是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自由主义的一个理解。
过去我们讲的自由主义,甚至到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讲自由主义,还是毛主席讲的批判自由主义那种,无组织无纪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那种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那么到了90年代后期讲的自由主义,就开始跟西方那套话语体系接轨了。当然了,在当时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其实比我们今天要范围更广阔一些。当时讲知识分子议政的这样的一个职责,推动社会进步和改良的一个职责。所谓关心公共议题的都叫公共知识分子,也没特指是自由派,或者亲英美派,也没特指这个东西,但是因为确实在这个圈子内部,所谓的自由派那个力量太强大了,把其他声音全部都给压倒了。所以直到后来我们会把公共知识分子跟自由派绑定起来。
到了21世纪初,当时BBS兴起以后,在这个博客和BBS上面写文章,比方说天涯,世纪中国,还有一个可能更广泛一点,门槛相对低一点叫做博客中国,那个时代的网络生态跟现在很不一样,大家在博客写文章还是要讲论证的,哪怕论证再糙,哪怕今天看来观点很幼稚,这文章再不行,但那个时候大家还都要靠写大篇的。
一个我认为非常巨大的转变,是在2011年微博兴起以后,微博兴起以后呢,整个你的讨论方式就变了,因为微博是一个140个字的这样的一个空间,当时讲的是一个赛博空间时代的大字报,你不可能出现长篇论战,就是你这种传统的思想界的论战,你看不到了,就变成了各种段子手的天堂。
所以我们会发现微博兴起之初,就是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几年时间,整个是各种谣言最满天飞的时代。
过去的自由派公知,我们哪怕再怎么讲,他的主要的成色和构成还是学术界的学者,哪怕有很多学者极为不像话,但他们至少,我搞学术论证的外衣我还得要有的,在BBS时代,在杂志的时代,我要吸引人,感觉我在圈内我要让人觉得我很牛逼,我最起码我论据要搞得很丰富,得要显示自己知识很多。
但是到了微博时代以后,你就会发现在网上最吸引人的公共知识群体,你会发现不是学者了,就是段子和谣言,尤其是在13年14年以前,那个时候是一个很一塌糊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