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想把一台智能汽车卖到30万以上,难吗?
智能驾驶花心思就好了,比如极越01:高清摄像头11个、超声波雷达12个、毫米波雷达5个、英伟达Orin-X智驾芯片2颗……国内唯二量产的纯视觉智驾方案,直接让这台车顶配版本的指导价来到了30.99万元(Ps:极越不久前调整了销售政策,选装100度电池包可享受整车减1万优惠)。
和特斯拉一样,极越的纯视觉方案采用的是Bird's Eye View、OCC占用网络技术以及视觉大模型,即“B.O.T 三向箔技术”,但不同的是,极越背靠百度L4级无人车原子化能力,天生就拥有7000万公里的城市道路自动驾驶测试里程,极越01的智驾硬件还是全系标配。
就,挺有诚意的。
结果呢,极越01后续的市场表现一塌糊涂,虽然预售24小时订单就超过了1.5万个,但上市四周的销量分别只有64台、78台、81台和198台。
反转还没完,这之后,极越01全系车型直降3万,顶配版本差点失守“3号线”。
故事进行到这里,舆论毁誉参半,正方言之凿凿“极越01所处的细分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降价是为了更好适应环境”,反方则拉踩“初生牛犊就想打老虎,夏一平有勇无谋”。
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解读,其实极越01的官降还挺厚道,毕竟新势力背刺老车主已经是行业常态,始作俑者当归于特斯拉,而极越这个标榜自己是智驾第一梯队的品牌肯用“现金补偿”的方式完成官降,况且谁用谁香的ROBO Drive Max免费体验时间也延长到了1年……挑不出什么刺了。
当然,在智驾包普遍免费开放的趋势下,极越依旧保持“付费使用”的优良传统,确实也有些盲目自信的味道,哪怕4.99万元的售价比特斯拉Model Y还要低。
紧急降价不新鲜,昊铂GT、小鹏G9都是典型案例,只能说,夏一平太想用极越01扳下第一城,以至于品牌最初的策略存在偏差,俗称“心里没点B数”。
这同样反映在品牌对特斯拉的执念上,早在预售期间,极越01就已经学会“碰瓷”特斯拉,那张广受争议的海报照片,直接让“我们从始至终,就想跟特斯拉打一仗”这句话显得格外扎眼,论营销效果,还不如雷军前几个月对各大车企的“致敬”连环炮。
极越01的最大短板,就是既没有800V超充、也没有自建的快充网络,对于一台卖到30万的智能汽车来说,显然不能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毕竟细分市场的红海程度肉眼可见,前有小鹏G6、Model Y和极氪001,后有昊铂HT和智己LS6,相比之下,极越01本质上更像一台旧势力的产物。
所以如果夏一平未来想让极越01真正走量,势必要在产品力方面以弱打强,而这就会带来“究竟还要不要继续降价”的世纪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车主的使用反馈,被极越01当做卖点的“一体化联屏”还存在适配性问题:由于屏幕比例设计的非常规化,各类软件在日常使用时体验感参差不齐,网友总结“甚至不如某想7系的单屏幕靠谱”。
至于第三方投诉网站上广泛存在的“方向盘遮挡屏幕信息”,鉴于极越01的定位是“汽车机器人”,只能说车主需要更多的适应成本。
关于销量,官方此前的说法是“极越01的预期目标是每个月平均卖1万台”,以目前的爬坡速度,这个KPI在2024年几乎没可能完成。
似乎,“二次降价”会成为极越01的必经之路。
坊间传言,今年4月极越的第二款车型极越07就会亮相,大概率年内完成交付,这台新车的相关细节暂时没有确切消息,夏一平未必会把全村希望寄托在新的“7系”身上,不过在“1系”已经塌房的前提下,突围的方法好像也不剩多少了。
事实上,无论吉利还是百度,极越在金主爸爸面前都输不起,一来它是吉利补齐新能源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二来它是百度智驾梦的实现途径,于情于理,极越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而这也对应上了夏一平焦躁的心态。
此处需要理清一个逻辑:在吉利眼里,极越并非刚需品,但下了那么多仔,加上研发投入,摊薄成本的计划还是要有的,而极越恰好能成为背锅侠。另外,吉利在智能化方面的硬伤短期内难以消除,推出新品牌的目的,就是为了再造一个极氪,至少能进一步补齐新能源市场的声势。
对了,极越已经做好了跟“宁王”搞事情的准备,按夏一平的说法,后续将推出搭载宁德时代新技术的车型,其中就包括换电。
这赛道非常难走,你看隔壁蔚来,截止去年都还连续亏损,罪魁祸首就是堪称“资金黑洞”的换电站。根据统计,蔚来一座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盈利周期也长,重点在于,盈利和车型保有量成正比,也就是说,换电站想要不拖后腿就必须建立在“车子卖得动”的前提下。
这事,蔚来一点不慌,但极越恰恰相反。
所谓搞事情,看起来更像是极越在给自己挖坑,保不齐“宁王”的加入会让夏一平四面楚歌。退一步,哪怕极越在换电技术的布局上能媲美蔚来,但谁也说不准它究竟能不能撑到盈利的时候,倘若是想效仿蔚来通过“换电”卖车,对当下的极越而言显然不是个现实选项。
江湖车评:
前段时间,夏一平在公开场合做了次反思,称“极越目前还处在0到1的过程,和理想MEGA的舆论危机有相似之处”,网友调侃“这牌子是最像特斯拉的造车新势力”,从品牌层面来看,极越的优势无疑是“体验”,把配置当做主打卖点的做法并不稳妥,或许调转枪头去渲染智驾,效果反而更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极越的前期目标用户并不优质,即便日后始终要重走一遍特斯拉走过的路,但目前愿意掏30万去买一台“汽车机器人”的中国车主有多少,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何况还是个后来者,有这预算,直接把Model Y抱回家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