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话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多数广东家庭都会回乡祭祖。对于家长来说,清明时节是最佳的生命教育时机。心理老师们一致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涉及多方面的情感,这也是家长和孩子在长期相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和培养的方面。面对幼小的孩子,我们如何开口给他们讲死亡?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当其目睹了亲人的离世,如何去正确引导TA?如今越来越多学生不堪学习和生活的重压,会选择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等行为,如何让他们珍爱自己,真正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本期“一周热话题”,我们来聊聊生命教育。
面对幼小的孩子,我们如何启齿“死亡”?
孩子通常在3—5岁会对死亡产生好奇。“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和表达通常比较模糊和抽象,他们可能觉得死亡是暂时的、可逆的、不是最终的;死人可以复活;死亡就像睡着了或者外出旅行了。”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心理老师雷小云表示,如果幼小的孩子向家长问及死亡,家长不应刻意回避,否则容易使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不能公开讨论的话题,这会使孩子感到害怕。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用简单诚恳的方式回答孩子。
家长可以先去了解清楚孩子问及“死亡”的原因。雷小云表示,如果家中有亲人或宠物死亡,孩子对死亡产生疑问是很自然的。“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亲人或宠物死亡后是不能复生的,我们可以带着孩子郑重地向死去的亲人或小动物告别。孩子也可能是通过故事、电影、书籍或大人的聊天中听到了死亡的概念,此时,家长不妨向他详细地说明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
雷小云提醒家长,要用恰当的词语如实描述死亡。“与孩子谈论死亡时,家长要使用恰当的词语,让孩子理解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描述死亡时应指出正常身体功能的结束,如心跳停止、没有呼吸、没有感情、不是睡着、不能思考。避免用含糊其辞的语言搪塞这个问题。如‘死亡就是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了’,孩子可能因此产生对睡眠的恐惧,担心自己睡着以后再也不会醒来。”
“也没有必要把人死后要去的地方说得太美好,例如‘去了天堂’,这样可能让孩子向往死亡,无敬畏之心,更不能把死后说得太恐怖,例如‘下地狱’,这样会加深孩子的恐惧。”雷小云强调,家长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与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时,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有限和珍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珍惜生命的意识。还可以鼓励孩子努力成长,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雷小云建议,对于幼小的儿童而言,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绘本,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例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
支招:如何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不少家长坦言,一旦孩子知道了死亡就是生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孩子会对死亡特别恐惧。如何才能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呢?雷小云给出了以下建议:
1.尝试引导孩子表达悲伤害怕等情绪。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小宠物死了,我很伤心”“我害怕自己会死掉”“我不想要妈妈死”……情绪被表达释放出来后,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会逐渐降低。
2.塑造安全感。
如果孩子因为亲人或宠物的死亡而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父母或自己的身上,家长需要向孩子说明白,亲人究竟是遇到了什么情况才突然死亡,并让孩子知道,这样的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虽然爸爸妈妈将来也会自然死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
3.了解恐惧背后的心理需要。
有的孩子害怕死亡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家长要注意不能拿死亡来吓唬孩子,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让孩子放心。有的孩子害怕死亡是因为对家人的爱与依恋,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自己在一起。还有的孩子可能是遇到了困难,是在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此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并给予陪伴和支持。
策划 | 龚丹枫 陈晓璇
统筹 | 卫轶 何宁
特邀专家 | 徐航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跟岗教研员,高中心理健康高级教师)
本栏目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全省心理教研员及心理健康老师共同打造
(此文特别鸣谢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心理老师雷小云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