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即将在锡林郭勒盟拉开帷幕。亲爱的江苏朋友们,这个夏天,不妨到内蒙古草原骑马追风、卧看星河。
那达慕是什么?来源:奔腾融媒
此刻,您读到的这篇稿件,表面是一篇普通的文旅推介,内里却承载着一段穿越时空的深情厚谊。当草原的奶茶香气扑面而来,望着牧民策马奔腾的矫健身影,总能让远道而来的江苏人热泪盈眶。
乌云其木格带着丈夫呼和的遗像回到家乡。闫春旭 摄
你可知道,这份热泪从何而来?让我们从一张感动全网的照片说起。今年年初,在江苏无锡宜兴的老宅前,内蒙古65岁妇女乌云其木格,怀抱着丈夫呼和的遗像,一遍遍环顾着丈夫魂牵梦萦的故乡。虽然“国家的孩子”呼和终究没能亲眼看到家的样子,但他的妻子用三十年的坚守,替他圆了这场迟到一生的归乡之约。这样的故事,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如同繁星般数不胜数。
锡林郭勒盟“国家的孩子”主题展览资料。来源:锡盟融媒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当3000多名“江南孤儿”被送到内蒙古时,草原母亲们用“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誓言,为这些幼小生命撑起了一片温暖的晴空。这些孩子自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锡林郭勒盟正是接收他们最多的区域。去年,锡林郭勒盟“国家的孩子”主题展览正式开馆,展陈的千余件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将那段大爱无疆的岁月,娓娓道来。
“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与南京溧水的姐姐团聚。闫春旭 摄
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浙江省台州市等地公安机关和江苏省各地寻亲志愿者的助力下,当年的孩子们正循着模糊的记忆,一步步叩响故乡的门。每一次泪眼相拥的团圆,都为这段跨越山海的佳话,增添了新的感动。
于新华、吴立新、袁红等三位南京知青,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草原。闫春旭 摄
而江苏与内蒙古的情缘,早已在时光里织就了更深更密的网。1968年,1087名“南京娃娃”揣着憧憬与忐忑,背着行囊奔赴鄂尔多斯草原插队落户。他们住到农牧民家里,学会了放羊、打井、挖水库,在风沙与炊烟中结下了胜似血缘的亲情。草原深处,于新华、吴立新、袁红等三位南京知青,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的草原,成为草原上永恒的丰碑。
如今的 “草原村排”比赛现场。鄂托克前旗委宣传部 供图
老知青们常常回忆,当年南京姑娘们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组建起第一支女排队伍,把青春的汗水洒在简易的土操场上,每一次扣球都藏着青春的倔强。如今,“草原村排”的欢呼声响彻云霄,那是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回响。每年清明,总会有白发苍苍的南京长者,带着盐水鸭和雨花茶,来草原上说一句:“老朋友们,我来看你们了。”
“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的姐姐杭巧云为“草原母亲”送上南京特产。闫春旭 摄
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家的孩子”已儿孙满堂,“南京娃娃”也白发苍苍,但那份深情厚谊,早已酿成草原上最醇厚的奶酒,愈久弥香。这个夏天,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国家的孩子”主题展走走,那里的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爱的奇迹;去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看望“草原母亲”都贵玛,感受83岁额吉掌心的温暖;赴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看一场“草原村排”,听听那些带着南京口音的呐喊助威……
此刻,草原的风送来悠远的呼唤。那不是简单的邀约,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牵挂:“扬子江畔的亲人们,奶茶煮好了,手把肉热着呢,回家看看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实习生 乔文飒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