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在我国患病率高达1/823-2000,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身材矮小、智力障碍,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严重负担。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宋怀东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6.6)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控制不同阶段甲状腺发育新机制,为发育异常先天性甲减的致病基因研究提供新思路。
学界已知,至少50%的先天性甲减是由甲状腺发育异常导致,但绝大多数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甲减致病基因不明。通过形态学观察,目前将甲状腺发育过程分为甲状腺细胞定向化、原基形成出芽、迁移、分叉(bifurcation)、甲状腺的两叶形成(bilobation)以及甲状腺滤泡形成六个阶段。但对甲状腺分叉和滤泡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了解。
宋怀东教授课题组发现,HGF/Met影响斑马鱼及小鼠甲状腺发育的分叉过程,揭示HGF/Met信号通过激活MAPK途径下调E-钙粘蛋白(E-cadherin)的表达,进而在调节甲状腺原基沿第三咽弓动脉向左右延伸(分叉)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宋怀东教授、董梅助理研究员及赵双霞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方娅,硕士研究生万家平、王正、宋诗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此前,宋怀东教授团队已通过研究发现控制甲状腺滤泡成熟的关键信号途径,而且命名了“移动分泌”这种激素作用的新模式。相关研究成果此前已获《自然通讯》刊载。
宋怀东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先天性甲减致病基因研究中取得系统成绩,包括发现我国约50%的先天性甲减患者携带有明确的致病基因变异,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关键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为我国开展先天性甲减的分子诊断、产前和植入前诊断提供了可能;并通过对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甲减致病基因深入研究,发现了6个新的先天性甲减的致病基因。相关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等资助。
作者:唐闻佳 崔人婕
文:唐闻佳 崔人婕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